《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三十五期 | 语文组
至11月底,新教师的晒课已近尾声,从语文组的情况来看,感觉是波澜不惊,无论是朗读还是文本解读,抑或是思维和审美等核心素养方面都未能有较大的突破。为此,我们决定推出语文课改名师来上一堂示范课,其目的是给新教师们起个引领作用,张智良和肖超臣二位名师毅然承担了这个任务。11月29日上午第二节课,张智良组长在九(7)班上了小说题材《变色龙》,肖超臣主任在九(5)班上了同为小说题材的《孔乙己》。
关于张智良组长的课堂评价
刘燕(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优点:
- 张智良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整个课堂结构十分完整。
- 上课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好,做笔记非常认真。
缺点:
- 因为内容较多,整个课堂节奏相对较快。
- 讨论问题这一方面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详细去思考。
-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因为时间较紧只让学生集体读,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环节。
周坤珊(七年级语文):对张老师公开课的分析
优点:
- 教学思路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教态风趣自然,教学过程相当顺畅。
- 准备充分,熟悉文本,知识拓展较为丰富的同时,还能及时补充板书,利于学生理解。
- 关注学生,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在学生朗读较为平淡沉闷的时候,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努力用自己的情感和节奏带动学生。
小建议: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稍显沉闷,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可以适当多一些。
龙艳华(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张智良老师的优点1.板书非常工整;2.声音洪亮且抑扬顿挫;3.细节探究非常到位。
不足:知识点的容量过多,朗读环节如果能分角色更好。
贺佳琦(八年级语文):
优点:《变色龙》体现的是人物的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丑态,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上,张老师在整体文章中抓住了人物的变与不变,拓展了当时社会背景,将课文的中心挖掘很深。
不足:由于时间关系跳过了分角色朗读部分,如果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来重点分析人物对话,更能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
段文婧(语文课改积极分子):张智良老师执教《变色龙》时,课堂教学中教态亲切自然,师生互动频繁,效果良好,抓住了重要词语“变”字,张老师很快把学生引导到所学内容,让同学找出谁在变?因什么事而变?变了几次?这一连串的有关“变”的问题学生较感兴趣而且把文章的人物事件理清。本节课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方面需要加强,可以分角色朗读。
朱晓莉(4-6年级备课组长):
张智良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备课充分,讲解精辟,重点突出,能及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最佳教学状态。
不足:1.课堂节奏有点快.2.品析人物部分如能采用对话诵读而不是齐读让学生更深入的去揣摩品读人物会更好。
胡萍(七年级语文):
张智良老师:
- 教学过程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 教姿教态自然风趣,能够带动学生的情绪和氛围。
- 从变与不变两方面来分析人物,在变与不变中更体现出人物见风使舵的形象特点,注重细节。
彭建华(七年级语文):张老师课堂进行非常流畅,但稍显仓促,内容较多,学生接受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张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十分到位,对课文的剖析也较深入,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到。并且,张老师对阳光高效课堂能够灵活运用,不被框架所约束,能够将课堂的效果发挥出来。
王盼(四年级语文):那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变色龙》,我感觉收获很多。
一是教师的引导准确,尽快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老师执教时,课堂教学中教态亲切,自然,师生互动频繁,效果良好,一开始导入就抓住了变字,很快就把学生引导至所学的内容,让同学找到文中谁在变,并且还由变引导得到不变。
二是设计的问题很巧妙,由浅至深。有时一节课仅一两个问题,清新、自然,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启了心智,获取了知识。学生思维的涌动推动着课堂向前进展,使学生对于一个个问题的思考和破解,在学生相互完善的过程中,作者对于变色龙栩栩如生的描述也就深深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也正是张老师正确点拨所达到的效果。
三是教学思路清晰。学生与教师的知识水平有落差,就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要抓住抛出问题的时机,抓住阅读课文的时机;要突出一两点,不要面面俱到,而且应该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自身的东西。
刘珍(六年级语文):张智良老师的上的示范课《变色龙》,是一堂很有深度的课,让我收益匪浅。张老师教态自然,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效果良好。在研讨时善于抓人物特点,从多个方面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揭示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张老师想要呈现一堂完整的课,但课文内容太多,虽然衔接的很紧密很流畅,但还是没有完全呈现出来。课堂速度太快,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能接受,影响了教学效果。导入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变色龙的视频,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变色龙的特点,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不过,张老师的文学功底和掌控课堂的游刃有余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
张智良老师整堂课结构严谨,流程合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内容多,容量大,重难点突出。
优点:
- 粉笔字飘逸,俊美,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填表部分,标示自然段序号写在旁边,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寻找答案,学生容易解决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 揭示奥楚蔑洛夫成为"变色龙"的原因时,穿插写作背景,这是一大改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
不足: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应引导学生多进行小组学习。
王冉:张智良组长这节课有着鲜明的示范作用,其一,《变色龙》(契诃夫)作为一篇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花费一些时间介绍作者和社会背景是必要的。其二,课堂教学环节都能注重发掘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具有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的语言特点。其中关于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态度变化的分析表,以及人物语言和神态的变化,甚至文段中的三个省略号的作用的探讨等,都是围绕“识人”这个目标进行的,而且所有环节的衔接都很流畅,这是必须具有一定的教材和课堂驾驭功力才能做到的。其三,从“识人”拓展至“识社会”。课尾就人性拷问和揭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分析,这是作者创作此小说的目的,但作者写的很隐秘,张组长把这个隐秘暴露出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小说的魅力。
小说里人物对话很多,听课老师也为分角色朗读没有使用颇有遗憾。本节课张组长设计的环节比较多,时间卡的很紧,太过追求一堂课的完整性,只得舍弃了分角色朗读了。尽管有这样的不足,但他还是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长文短教”的“阳光高效课堂”范例。
李校长:张智良老师的《变色龙》教学展示课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堂。从“字词积累”、“整体感知”、“人物解读——察言、观色、知人”、再到“深入背景,了解时代——论世:奥楚蔑洛夫成为变色龙的原因、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意义”到最后的对比阅读、“课堂小结”,与我们目前推行的“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有同工之妙。但因课堂容量过大(两课时并作一课时),致使整堂课都在“赶”课,老师好不容易把课“赶”下来,这边下课铃就响了,致使“当堂检测”环节无法呈现。给人的感觉是,这节课细而粗犷,广而实在,没有花梢,只有真知。
《变色龙》的教学构想和反思
张智良
本节课我选取的是俄国文学中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变色龙》
课前准备:
①本人备课方面,课前参考了关于本篇一些名家的经典课堂视频和优秀课件,从中获得启发,最终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掌握文学常识和语基知识→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时代;
②备学情方面,考虑到2班和7班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综合课程容量和知识深度,特选择7班为平台;
③学生预习方面,前一晚已安排学生自行预习一节课,对于小说故事的基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讲授过程:
- 课文导入,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动物变色龙及其变色的原因,谈到社会之中也有形同变色龙一样的人,再引出契诃夫的作品及其塑造的主人公。此处预先埋下了伏笔“他是因何而变色的?”
- 文学常识和语基知识环节,因学生有预习的前奏,该环节圈画了重点介绍后快速完成;
- 梳理小说情节,先让学生复述故事的基本内容,提示了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概括,再根据小说情节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快速归纳文章段意:警官遇到“狗咬人”事件→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警官审结“狗咬人”事件,该部分由学生共同完成。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即警官处理事件环节,以图表方式设置问题探究主人公对待案件当事人和当事狗的五次态度和裁断的变化,该部分学生分组单独完成。
-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预设了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主要人物的对话,从语言对话中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临时改为齐读集体感知;接下来设计了察言、观色、知人、论世四个方面探究人物形象,由浅入深逐层探究。该环节的设计穿插了一些课外知识,包括作者本人创作的经典语录,意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 了解时代,该环节设计我做了大胆尝试,并没有循规蹈矩放在文学常识简介环节。在分析人物形象环节末以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论到没人有与生俱来愿为奴为恶,抛出问题“奥楚阿蔑洛夫为何会成为‘变色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契诃夫创作的目的,呼应了导入时预设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 最后归纳总结了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后反思:
- 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设计内容,也突出了重难点,在某些环节有一定的创新。
- 存在的问题也较明显,比如分析人物形象环节原设计的分角色朗读没有呈现;老师讲的部分多,学生自主参与的较少;在时间的分配上,课程容量大,环节较多,课堂节奏快。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来看,平时要努力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出水平来。应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方向和目标,践行到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 努力深入贯彻落实义教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改模式
关于肖超臣主任的课堂评价
胡萍(七年级语文):
- 整堂课教学模块清晰,由“读懂一个故事”“读懂一个人”到“读懂一个社会”“读懂一种文化”,教学由浅入深,重难点突出,尤其是由孔乙已的人物形象,转向孔乙己周围的人,非常自然地引入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分析,逻辑清晰且过渡自然流畅。
- 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知识的拓展非常丰富,在这节课里,学生们既有所学又有所感。
程安雲(八年级语文):听完肖超臣老师的示范课《孔乙己》,感受颇深,以下是我的听课感受。
- 情境导入发人深省。肖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人物中,最喜欢的人物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他是怎样塑造孔乙己这个悲剧形象的?你们认真读完课文,就能得到答案。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文化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
- 精讲点拨恰到好处,肖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穷困潦倒的读书人,麻木,不觉醒的可怜人,从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又能看出他是个善良,诚实的人。
- 肖老师从品人,到品文化,最后到品社会,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揭示出造成"孔乙己"这个悲剧的原因:孔乙己只是封建制度下悲惨而又没有出路的人,只能想着读书,读书也正是那个时期唯一的出路,是千百年来的制度下产生的人。
刘燕(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对肖超臣老师示范课的特点:
1.文学功底深厚。2.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引导性强。3、重点突出,学生课堂气氛好。4.拓展非常到位
周坤珊(七年级语文)对肖老师公开课的分析:
优点:
- 教学思路清晰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适当删减学生已知的字词环节,将文章写作背景插入到人物分析之中,将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物还原到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去。
- 走进文本,还能走出文本,走出孔乙己的特定人物形象,从一个人分析到一类人。
- 知识拓展相当丰富,有老师的介绍、名家评价和优美的诗词链接,有着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学生也较为活跃。
龙艳华(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优点:
- 文学功底深厚;
- 对文本熟悉,授课思路清晰;
- 善于引导学生答题和归纳知识点。
不足: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贺佳琦(八年级语文):
肖超臣老师的课堂节奏很好,以一个小人物的形象为起点,但并不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而是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授课过程中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从而推断出怎样的社会。
段文婧(语文课改积极分子):肖超臣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一堂简单的公开课,但包含的知识面非常的广,肖老师让学生深入而有效的挖掘了文本,加深了对小说的体验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了审美的乐趣。肖老师在此次教学示范课中,切入有效、构思巧妙、组织严密、收放自如、轻松有序、活泼高效。
朱晓莉(4-6年级备课组长):
肖超臣老师的课语言精炼,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方法灵活多样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不足:学生回答问题时采用全部脱口而出,如能让学生思考举手回答可能更能反馈出学情和照顾到全体学生。
我的感受:两位语文老师知识渊博,板书优美,文学功底深厚,教学基本功扎实,非常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两节课都让我受益匪浅。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肖超臣老师整堂课板块清晰,流程合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内容多,容量大,时间分配合理。
优点:
- 教给学生段落划分的方法,提高了他们的能力。本文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分为四个部分,把最容易的部分,即高潮、结尾找出来,剩下的就是开端和发展,学生根据提示,一下就划分好了段落和层次。
- 每一问题抛出后,学生自由发挥,气氛很热烈。
- 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高效课堂的模式和效率。
不足:探究"面对可怜的孔乙己,同情吗"?可以让学生先写下来,然后用一体机展示,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王冉:肖超臣主任在这节课的备课上用了较多的心思,关于文本的阅读重点抓了三个环节,即“读懂一个故事”(通读课文,给文章分层)、探讨“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人们都是怎样看待孔乙己的?”(一个“笑”字统摄全文)。这点与张智良组长的“长文短教”又有不同,取舍得当,深入浅出。后半节课着重的是课文的讨论和拓展,即文化名人是如何评价孔乙己的、造成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文化原因、孔乙己值得同情否。这是站在文学的角度、美学的高度和文化的厚度上去帮助学生来认识孔乙己这个复杂人物,要做好这一步,教师须得有厚实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这一点,肖老师做到了。对于当今学子,肖老师还有“忌----要------”的12字寄语,典型地贯彻了“以德贯穿”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一些细节尚可改进,如讨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要尽量避免齐声回答,互动式的个人回答往往还更有深度;关于对孔乙己同情与否的小小辩论,刚有一点起色就因为时间问题被掐断了,稍显遗憾;要全面看待儒家文化或科举制度,不可只分析其负面的,它也有可取的一面,所以还要适当地就鲁迅当时创作《孔乙己》的时代背景作个交代。同样,肖主任也还是本着要上出一堂完整的课,将第二课时要做的提前到了第一课时,相对来说就压缩了品读文本细节的时间,学生心目中孔乙己的形象就不够丰满了,同时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性认知也不够强烈。
李校长:肖超臣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程序清楚,思路明晰,从“读懂一个故事”、“读懂一个人”、“读懂一个社会”到“读懂一种文化”,以至最后的小辨论并用臧克家《有的人》拓展延伸作结,使整堂课条理有序地得以实施。但因课堂容量大,既有情节梳理、人物形象评析、时代背景挖掘,更有小辨论和拓展延伸,此外还有之前的生字词清理,因而使整堂课多少有点“赶”的味道,也正因为“赶课”,所以课堂上老师“塞”得也难免多了些,有不少结论本可以由学生产生的。同时,就“劳动”观念而言,老师在分析孔乙己形象时,应该给予时代新含义。
《孔乙己》教学构想及反思
肖超臣
本节课我讲的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孔乙己》的第一课时,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熟读文本并查阅了网上一些名家讲授这篇文章的课例,从中找思路,最后决定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去讲授,具体又分为了“读懂一个故事”、“读懂一个人”、“读懂一个社会”、“读懂一种文化”、“读出一种感情”几个方面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去解读这篇小说。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我先是以回顾鲁迅作品的方式导入,并提出了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从而引出本课的内容。在“读懂一个故事”环节,我出示了一些提示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词语去复述故事;在“读懂一个人”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说,并且找到根据,然后再归纳并引用一些名家的评论来深化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分析;在“读懂一个社会”环节,我结合时代背景去探究孔乙己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让学生了解以乐写哀,以笑写悲更增其悲这种艺术效果;在“读懂一种文化”环节,这是对文本的知识迁移和延伸,给学生补充了儒家文化及其对劳动的看法,并让学生懂得孔乙己是封建传统文化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最后,在“读懂一种感情”环节,是想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谈谈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情,并引出鲁迅对笔下人物的通常的感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整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设计内容,也突出了重点,不过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比如老师讲的部分太多,学生自主参与的较少;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的环节还可以压缩点时间,可以在最后环节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来看,平时还要努力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出水平来,这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改办
20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