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三十二期 | 综合组
11月22日(周一),语文组的晒课照常进行。上午第二节课刘珍老师在六(7)推出《月光曲》一文,第三节课胡萍老师在七(4)班上了蒲松龄的《狼》。课后张智良组长认真组织全语文组教师进行集体评课。
戴玲华(四年级语文)
优点:1、教态自然亲切。2、语速适中。
不足:1、进入文本太慢了,生字可以请个别学生或者后进生读。2、没有板书。3、《月光曲》应该两个课时讲完,刘老师一个课时就讲完了,整节课知识点太多,没有侧重点。
程雯(五年级语文)
优点:1、讲解贝多芬时,刘老师展示名人广场的雕像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印象。2、角色扮演更容易带动课堂气氛。
不足之处:1、小组讨论的模式还没有特别成熟,在讲解问题时没有特别突出。2、时间把控不够,前面讲的面面俱到,导致第九自然段重点内容时间不够。
朱晓莉(4-6年级备课组长)
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课前准备工作很认真。
这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刘老师忘记板书,整节课缺乏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在整节课都积极性不高,这是课堂反馈出来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如何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做个有趣的语文老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我们仔细琢磨,逐步解决。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
优点: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语速很符合本篇课文的内容。
不足:
张智良(课改名师兼教研组长)
对刘珍老师公开课之拙见:
亮点:
不足:
个人建议:
课堂上教师宜指出知识重点并留有适当时间给学生做笔记,而不是教师全程醉心于知识输出,忽略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王冉
暑期新教师培训我就听了刘珍老师的汇报课,毕竟初为人师有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记得当时刘珍的课有一个很突出的口头禅的问题,我提示说,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必须过好锤炼课堂语言这一关。今天看来,刘老师这一关解决的还是很不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本周日我们在义教部班主任会上统一要求各班必须在这周之内落实《阳光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管理及评价方案》,结果周一刘老师的六(7)班就按学校要求组建了新的学习小组,而且课堂教学也是往这个方向去进行评价的。虽然操作还不够到位,但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就《月光曲》一文中的三个人物,刘老师设计了人物对话,并请各组同学分别扮演贝多芬、鞋匠哥哥和盲姑娘来朗读他们的对话。想法非常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总是读不出感情来。这时老师生怕在此耽误太多时间,就没有花时间去纠正,也没有考虑自己也可以来做个范读。另外,一篇文章,逐个段落去讲解,费力又费时,倒是把重点的第9段给削弱了。这一段是鞋匠哥哥和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即兴创作的钢琴曲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那是一个很美的想象中的画面,兄妹俩一直沉浸在这个意境当中,以致贝多芬是如何离开的都不知道。音乐的魅力就在这样的文字中表达出来了。
为了能让新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落实,周三上午我再次来到六(7)班,向刘珍老师了解班上分组情况后,我就《月光曲》的角色对话作了一个梳理,分析了三个人物说话的感情和语气,并要求他们再次表演对话,小组对比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有了这个铺垫后,我再带领他们分析了兄妹俩的想象画面,着重从文字上去推测贝多芬弹奏音乐的节奏,从盲姑娘的脸部表情即“恬淡”和“睁得大大的眼睛”的词眼去推测他们有多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最后,由我来朗读这段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下文章所描绘的那个画面。学生在一节课里收获或许不会很多,但我们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阅读能力定然会有提升的。
李校长
刘珍老师的展示课《月光曲》,应该说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老师还是很用心的,尤其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还是费了心思的,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的去理解、品味。但在课堂结构、教学环节、文本解读上仍有不少欠缺。首先在课堂结构上,肯定不能没有重难点侧重点地从头至尾逐段讲授、解读,应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下选择切入点紧扣重难点对文本予以突破;其次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先)学”未到位,“练”非所练(老师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解答问题),“教”非该教(老师不断解答问题),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互动不起来;其三在文本解读上,未能挖掘贝多芬自身听力衰退境况与盲姑娘境遇之间的共性产生的联结点来引导学生解读,同时两次弹琴之间有无联系?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要再弹一曲?出于什么原因?在每次听完贝多芬弹琴后盲姑娘是什么反应?尤其应该重点解读课文的第九段——这一想像中的美丽画面。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
《月光曲》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是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记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告诉学生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在课堂上,我本想体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呈现出来的反响并不好,课堂氛围也十分沉闷,知识点需要反复引导才能懂,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小组讨论和自由朗读等过程中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前面进入文本的时间过长,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九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下来,这一步的处理还不够细致和透彻。另外,没有把贝多芬给兄妹俩弹两首曲子的原因叙述清楚,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紧张忘记板书了,犯了本不应该犯的错误。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建议和引导。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潜能诱导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多听、多学、多思,争取在课堂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沈新明(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狼》选自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写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一、课前功
学生能在课本上认真做好课前笔记,导学案的表格可以放到课前预习的时候完成,这里浪费了过多时间导致后续讲解比较匆忙。
二、课堂功
三、课后功
狼总共有三则,课文选自第二则,可以推荐学生去读第一则和第三则,充分了解狼的本性。
刘燕(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胡萍老师这节课的优点:
缺点:
唐素芳(七年级组长)
胡萍老师公开课的亮点:
不足:
龙艳华(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优点:
不足: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
总体印象,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语言铿锵有力;语速较快,有点紧张 。
优点:
不足:
肖超臣(课改名师)
亮点:
不足:
王冉
胡萍老师这堂课比先前的地理晒课要显得更有章法了,精心设计了导学案与当堂训练,各教学环节衔接合理,思路清晰。几点建议:1、有小组合作形式,个别同学也有上佳的表现,但评价手段一定要跟上,而且以后都要自始至终坚持下来;2、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还是老师讲的太多,文本读的太少了些;3、“议狼”部分过多地沿用几百年前蒲松龄的观点,其实在这里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狼的品性,狼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如狼的同种类之间不争斗,能合作,有心计,咬定目标穷追不舍,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等,这些品质往往正是我们现代人类所缺失的。
《狼》这篇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但是在学习目标里却加入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惑,同时学习目标的呈现时间太短,没有给学生领会的时间。
导入是复习课文的主要情节。梳理情节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因此在导学案上,不应设置补充文章情节的部分,并且导学案应该让学生提前做完,要提示学生完成前面的自学检测表格,大部分学生花时间去做了后面的当堂检测,导致大多数学生课前没有完成自学检测的内容,在课堂上花费太多时间完成自学检测。
朗读安排不够,应该读完一段讲解一段。设计意图是设计了每段朗读,但在教学中忘记了安排。
课程的时间安排非常不理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没有讲清。在自学检测浪费了很多时间,问题讲得过于啰嗦,导致分析文章形象,感悟文章主旨这两个重难点没有讲透,一笔带过。文章的形象和主旨可以有两面性,狼的身上不只有批判的一面,还有值得学习的一面。当然应该还要有板书。

关于刘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戴玲华(四年级语文)
优点:1、教态自然亲切。2、语速适中。
不足:1、进入文本太慢了,生字可以请个别学生或者后进生读。2、没有板书。3、《月光曲》应该两个课时讲完,刘老师一个课时就讲完了,整节课知识点太多,没有侧重点。
程雯(五年级语文)
优点:1、讲解贝多芬时,刘老师展示名人广场的雕像加深学生对贝多芬的印象。2、角色扮演更容易带动课堂气氛。
不足之处:1、小组讨论的模式还没有特别成熟,在讲解问题时没有特别突出。2、时间把控不够,前面讲的面面俱到,导致第九自然段重点内容时间不够。
朱晓莉(4-6年级备课组长)
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课前准备工作很认真。
这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
-
- 前面生字教学花费时间过多,导致进入文本太慢
- 整节课设置的问题有点多,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小组合作的问题设置探究性太浅
- 本单元是以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操和美的熏陶;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为章节的。刘老师在本课的这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联想的写法,感受美的意境.(可以在教学时加入小练笔仿写子)
- 第9自然段为本文重点段落,刘老师在品析文本时对此段的品析研读探究都不够,对于创作《月光曲》这个画面引导的不够,学生没能体会情境。
- 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读,但是读完以后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朗读,导致学生没有读出文本所表达的感情
最后,刘老师忘记板书,整节课缺乏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在整节课都积极性不高,这是课堂反馈出来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如何让课堂生动有趣?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如何发现学生的亮点及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做个有趣的语文老师?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我们仔细琢磨,逐步解决。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
优点:教态自然,有亲和力,语速很符合本篇课文的内容。
不足:
-
- 本节课进入文本较慢,讲述的内容较散,没有整合起来。
- 《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第九自然段,要求学生背诵,但刘珍老师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品读第九自然段,导致整篇课文没有抓住中心。
- 学生朗读部分较多,但是朗读部分学生并没有投入太多的情感,刘老师应多指导学生朗读。
- 整节课没有板书设计,太依赖于课件。
张智良(课改名师兼教研组长)
对刘珍老师公开课之拙见:
亮点:
-
- 语言亲切自然,语调温和舒缓,教态端庄有亲和力;
- 心态端正,授课前做了较多准备工作;
- 个别环节设计有新意,如课文导入时能够借用校园内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和雕像等生活中的资源活用到课堂;另,课中角色扮演环节更易调动积极性和学生注意力。
不足:
-
- 课堂设计有小组讨论加分环节,但流于形式,口头计数、个人和小组加分方式混合运用,且课后没能够有始有终作结。
- 课堂总体设置的问题较多,西瓜芝麻一起捡,未能够删繁就简,重点难点不突出。
- 课文第九自然段为课文背诵部分,老师未能有意识的重点讲解,个人建议宜设计比一比朗诵,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去感悟,更加契合教学目标。
- 当堂练习的设计中答案有个小瑕疵,刘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
- 整节课下来,几乎没有板书,缺少重点圈画;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
个人建议:
课堂上教师宜指出知识重点并留有适当时间给学生做笔记,而不是教师全程醉心于知识输出,忽略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王冉
暑期新教师培训我就听了刘珍老师的汇报课,毕竟初为人师有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记得当时刘珍的课有一个很突出的口头禅的问题,我提示说,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必须过好锤炼课堂语言这一关。今天看来,刘老师这一关解决的还是很不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本周日我们在义教部班主任会上统一要求各班必须在这周之内落实《阳光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管理及评价方案》,结果周一刘老师的六(7)班就按学校要求组建了新的学习小组,而且课堂教学也是往这个方向去进行评价的。虽然操作还不够到位,但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就《月光曲》一文中的三个人物,刘老师设计了人物对话,并请各组同学分别扮演贝多芬、鞋匠哥哥和盲姑娘来朗读他们的对话。想法非常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总是读不出感情来。这时老师生怕在此耽误太多时间,就没有花时间去纠正,也没有考虑自己也可以来做个范读。另外,一篇文章,逐个段落去讲解,费力又费时,倒是把重点的第9段给削弱了。这一段是鞋匠哥哥和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即兴创作的钢琴曲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那是一个很美的想象中的画面,兄妹俩一直沉浸在这个意境当中,以致贝多芬是如何离开的都不知道。音乐的魅力就在这样的文字中表达出来了。
为了能让新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到落实,周三上午我再次来到六(7)班,向刘珍老师了解班上分组情况后,我就《月光曲》的角色对话作了一个梳理,分析了三个人物说话的感情和语气,并要求他们再次表演对话,小组对比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有了这个铺垫后,我再带领他们分析了兄妹俩的想象画面,着重从文字上去推测贝多芬弹奏音乐的节奏,从盲姑娘的脸部表情即“恬淡”和“睁得大大的眼睛”的词眼去推测他们有多热爱贝多芬的音乐。最后,由我来朗读这段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下文章所描绘的那个画面。学生在一节课里收获或许不会很多,但我们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阅读能力定然会有提升的。
李校长
刘珍老师的展示课《月光曲》,应该说在备课这个环节上老师还是很用心的,尤其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还是费了心思的,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的去理解、品味。但在课堂结构、教学环节、文本解读上仍有不少欠缺。首先在课堂结构上,肯定不能没有重难点侧重点地从头至尾逐段讲授、解读,应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下选择切入点紧扣重难点对文本予以突破;其次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先)学”未到位,“练”非所练(老师只是不断抛出问题,解答问题),“教”非该教(老师不断解答问题),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互动不起来;其三在文本解读上,未能挖掘贝多芬自身听力衰退境况与盲姑娘境遇之间的共性产生的联结点来引导学生解读,同时两次弹琴之间有无联系?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要再弹一曲?出于什么原因?在每次听完贝多芬弹琴后盲姑娘是什么反应?尤其应该重点解读课文的第九段——这一想像中的美丽画面。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
刘珍《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是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记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告诉学生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在课堂上,我本想体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呈现出来的反响并不好,课堂氛围也十分沉闷,知识点需要反复引导才能懂,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激情,在小组讨论和自由朗读等过程中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前面进入文本的时间过长,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九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下来,这一步的处理还不够细致和透彻。另外,没有把贝多芬给兄妹俩弹两首曲子的原因叙述清楚,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紧张忘记板书了,犯了本不应该犯的错误。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建议和引导。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潜能诱导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的学习和改进,多听、多学、多思,争取在课堂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于胡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沈新明(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狼》选自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写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一、课前功
学生能在课本上认真做好课前笔记,导学案的表格可以放到课前预习的时候完成,这里浪费了过多时间导致后续讲解比较匆忙。
二、课堂功
-
- 胡老师语言铿锵有力,非常有感染力,在学生朗读引导方面很到位,让学生读出了文章的跌宕起伏的情感。
- 第五部分精读课文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很精妙,能够充分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在回答问题时可以先读再讨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多读,培养语感,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第五个问题:狼的黠体现在哪些句子。这个问题过分讲解,可以适当调整一下。
- 当堂测评的题目可以增加句子翻译。
三、课后功
狼总共有三则,课文选自第二则,可以推荐学生去读第一则和第三则,充分了解狼的本性。
刘燕(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胡萍老师这节课的优点:
-
- 导学案跟课堂结合比较紧密。
- 整节课逻辑清晰,问题之间过渡流畅。
-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引导性强。
- 老师语言亲切,点评到位,注重学生的朗读。
- 这篇课文为第二课时,胡萍老师第一节课的基础打的比较好,注重学生的笔记,学生书上基本都有相应的笔记。
缺点:
-
- 板书不够,提到重点词的时候最好板书,加深学生记忆。
- 上课时间没有把握好,前面花的时间太多。
- 文言文第二课时建议复习导入,加深学生印象。
唐素芳(七年级组长)
胡萍老师公开课的亮点:
-
- 自学检测的表格设计很巧妙,既训练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给学生展示了清晰严谨的结构。
- 学生在读课文和回答问题时,老师能走进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 注重学生情感朗读的指导。
不足:
-
- 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一些与“狼”有关的四字成语,通过平时的一些成语也能从中了解到狼的性格特点。
- 在讲授屠夫的心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屠夫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故事的寓意没有讲透。
龙艳华(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优点:
-
- 前期导学案准备得非常好。
- 在引导学生朗读做得很好。
- 完整的教学环节都有呈现。
不足:
-
- 自学检测环节应该放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核对完成情况(可以节约时间)。
- 在投影学生的答案时,有个错别字(御)没有及时指正。
- 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不够。
- 当堂训练环节时间仓促,且题目设计上未能展现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
总体印象,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语言铿锵有力;语速较快,有点紧张 。
优点:
-
- 学生做完导学案,能用展示台展示并让学生指出错误之处,同时说出错误原因,然后纠正,让学生充分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
- 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 , "狼的计谋是否高明"很有趣味性,能激发同学们想要表达的愿望,纷纷举手发言,踊跃表达,体现了小组学习的好处,发挥了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作用,有了高效课堂的效果。
不足:
-
- 重难点花费的时间太少。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 ,"分析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要多分配时间,因为打了下课铃,只好匆忙收场。
- 没有板书,重要内容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日后好复习。
- 小组得分忘了填写。
肖超臣(课改名师)
亮点:
-
- 教师上课有激情,学生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氛围很好。
- 导学案设计很用心。
不足:
-
- 目标展示得太快。
- 自学检测环节耗时过多可以让学生课前完成。
- 表达方式这个考点要讲清并且板书让学生识记。
- 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狼的形象要讲解详细。
- 问题设置得有些多和细,有点割裂整体的感觉。
王冉
胡萍老师这堂课比先前的地理晒课要显得更有章法了,精心设计了导学案与当堂训练,各教学环节衔接合理,思路清晰。几点建议:1、有小组合作形式,个别同学也有上佳的表现,但评价手段一定要跟上,而且以后都要自始至终坚持下来;2、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还是老师讲的太多,文本读的太少了些;3、“议狼”部分过多地沿用几百年前蒲松龄的观点,其实在这里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狼的品性,狼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如狼的同种类之间不争斗,能合作,有心计,咬定目标穷追不舍,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等,这些品质往往正是我们现代人类所缺失的。

胡萍的教学反思
《狼》这篇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但是在学习目标里却加入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惑,同时学习目标的呈现时间太短,没有给学生领会的时间。
导入是复习课文的主要情节。梳理情节是第一节课的内容,因此在导学案上,不应设置补充文章情节的部分,并且导学案应该让学生提前做完,要提示学生完成前面的自学检测表格,大部分学生花时间去做了后面的当堂检测,导致大多数学生课前没有完成自学检测的内容,在课堂上花费太多时间完成自学检测。
朗读安排不够,应该读完一段讲解一段。设计意图是设计了每段朗读,但在教学中忘记了安排。
课程的时间安排非常不理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没有讲清。在自学检测浪费了很多时间,问题讲得过于啰嗦,导致分析文章形象,感悟文章主旨这两个重难点没有讲透,一笔带过。文章的形象和主旨可以有两面性,狼的身上不只有批判的一面,还有值得学习的一面。当然应该还要有板书。
供稿:课改办公室 图片:语文教研组 编辑:张艺佳 审核: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