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三十八期 | 综合组
12月2日(周四),综合教研组童铜老师承担了本周的晒课任务,他的课题是“碳的化学性质”(九年级3班化学),第三节课全组教师举行了集体评课。第四节课王雨涵老师展示了下周的晒课内容的教学构想,同组教师提出了许多参考意见。
本组的陈建春老师除了担任了英语课的教学外,还兼任了七年级的地理课,他提出想用全英语口语来上一堂地理课。这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尝试,理应给予鼓励。下午陈老师给七(7)班带来了一堂新颖的地理课,此举受到七(7)班全体同学的欢迎。尽管今天的课听起来要特别费力,甚至很多口语听不明白,但陈老师还是通过反复地说,并结合地球仪用动作手势来比划,始终坚持不用中文解释,经过大半节课的适应后,学生总算可以回应老师的问题了,终于陈老师脸上也露出了平日里难得见到的笑容。
关于童铜的课堂教学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
不足
郭叙热(八、九年级物理):
优点:1.对教师来说,讲授知识很是枯燥,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童铜老师运用古画的长期保存和钻石永流传丰富课堂,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2.充分关注学生,先让特优生总结实验现象,再叫次优生复述,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开口练的机会。这是我需要向童老师学习的地方。
不足:
贺小霞(八年级历史):
不足:时间上把控不到位,没有什么板书内容
朱桂文(八、九年级物理):
不足: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童铜老师年轻,帅气。站在讲台上,"老师味"十足;整堂课流程清晰,环节合理,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要求。
优点:
不足:
王冉:童铜老师今天这堂课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从一千七百多年前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一千多年前展子虔的《游春图》引入课题很有新意,提出这些字画为什么能保留如此长的时间问题,无形间将文化艺术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了。其二,有较为完备的导学案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其三,重视实验探究教学,选取了金刚石的燃烧和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能要求学生详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用之前所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现象。其四,能贯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教学思想。
就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几个细节应该调整一下:1、两幅画的作用还需要几句话来说透,即画作之所以能保存上千年的时间那是因为碳这种物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作个说明)。2、自学检测部分还可以紧凑一些,以便节约一点时间。3、讲授部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不应在学生看完视频教师就出示答案,而是应让学生先说出看到了什么现象,略作解释。学生解释不完整,先小组讨论,教师再补充。这样才能把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李校长:童老师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上了一堂化学课《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课堂设计了学生自学、老师讲授、小组讨论、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及当堂检测六个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来看,童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一环扣一环,步步衔接紧凑。从课堂的完整性而言,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以至于课堂小结比较匆忙,当堂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没时间呈现。从具体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来说,“先学”(自学)不应跟“后练”同步实施,变成了“边学边练”,学生一边学(看书)一边做题(导学案),导致学生“双输”——学不透彻,练不到位;对“后教”环节,首先在理解上有些误区: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怎么教?后教也即纠错环节,是很重要也是很讲究的一个环节,一旦把握不好就会流入老一套,俗套!还有就是实验的现象、产生原因以及结论等,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表述出来,然后再由老师出示答案,学生订正。总之,对本堂课来说,授课老师还是很用心、很认真的,对授课班级的学情也很了解并相应调整了自己教学内容上的难度,这是应该肯定的。
教学反思——童铜
本节课程内容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设计了自学,讲授,讨论,当堂训练四个部分。设计课程时我主要考虑怎么样设计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让学生自学进行的下去,讨论的下去,怎么样去引导他们完成一个个流程的内容,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尽量把课程还给学生。
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的实施与自己的预期有部分差距,主要在于学生积极性,题目完成程度,以及时间进度方面。
经过各位同事和领导的讨论与指导,我总结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
同时也肯定了几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作出以下改进:正如李校点拨,自学部分应该让学生先看再练,而不能边看边练,防止看书半生不熟,应付任务。而且要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纠错部分按待优生、次优生、特优生的一个递进顺序补充纠错。还有王主任的教导,理科教师可能缺乏一些语言艺术,在语言衔接方面,像语文老师学习,积累一些文化底蕴,平时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艺术熏陶。
总之,本人认为,研究课改模式,就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如何让学生能够动的起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设置,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适应学生的能力。
课改办
2021.12.6
本组的陈建春老师除了担任了英语课的教学外,还兼任了七年级的地理课,他提出想用全英语口语来上一堂地理课。这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尝试,理应给予鼓励。下午陈老师给七(7)班带来了一堂新颖的地理课,此举受到七(7)班全体同学的欢迎。尽管今天的课听起来要特别费力,甚至很多口语听不明白,但陈老师还是通过反复地说,并结合地球仪用动作手势来比划,始终坚持不用中文解释,经过大半节课的适应后,学生总算可以回应老师的问题了,终于陈老师脸上也露出了平日里难得见到的笑容。
关于童铜的课堂教学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
- 年轻有活力。
- 利用名画的碳的稳定性导入,直观易记。
- 学生自学时间多,充分利用先学的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互教性值得借签。
不足
- 声音太柔和,课堂没有激情。
- 没有板书,讲到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说明原因,为什么能变浑浊,我问了后面二位同学都不知道原因。
郭叙热(八、九年级物理):
优点:1.对教师来说,讲授知识很是枯燥,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童铜老师运用古画的长期保存和钻石永流传丰富课堂,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2.充分关注学生,先让特优生总结实验现象,再叫次优生复述,让各层次的学生得到开口练的机会。这是我需要向童老师学习的地方。
不足:
- 视频末尾有一处化学式,没有注明高温条件,需要教师强调一下。
- 提问太多,显得课堂平铺直叙,没有高潮部分。
贺小霞(八年级历史):
- 教学环节完整,符合阳光高效课堂的要求;
- 充分的利用了现有的教学器材,采取了播放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时间上把控不到位,没有什么板书内容
朱桂文(八、九年级物理):
- 童铜老师:年轻帅气,有亲和力。
- 利用兵教兵环节,值得我们学习。
不足:
- 无板书,个别化学方程式书写不严谨,少了高温等条件。
- 上课一汪清水,缺乏阴阳顿挫,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童铜老师年轻,帅气。站在讲台上,"老师味"十足;整堂课流程清晰,环节合理,符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要求。
优点:
- "兵教兵"环节,很成功,给我们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懂的同学学会后,要重新复述一遍。这样,可以检验他是否真的懂了。
- 选取的图片、视频、实验很有代表性。能直观形象地把实验现象、过程、结果展现出来,学生看得清楚,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 实验完了后,当堂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的掌握。
不足:
- 时间分配上不合理,重难点突破有待加强。
- 没有板书。重要内容应该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做好记录,加强记忆。
- 课堂前松后紧,少了课堂检测。
王冉:童铜老师今天这堂课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从一千七百多年前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一千多年前展子虔的《游春图》引入课题很有新意,提出这些字画为什么能保留如此长的时间问题,无形间将文化艺术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了。其二,有较为完备的导学案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其三,重视实验探究教学,选取了金刚石的燃烧和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视频,能要求学生详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用之前所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现象。其四,能贯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教学思想。
就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几个细节应该调整一下:1、两幅画的作用还需要几句话来说透,即画作之所以能保存上千年的时间那是因为碳这种物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的相对稳定性(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作个说明)。2、自学检测部分还可以紧凑一些,以便节约一点时间。3、讲授部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不应在学生看完视频教师就出示答案,而是应让学生先说出看到了什么现象,略作解释。学生解释不完整,先小组讨论,教师再补充。这样才能把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李校长:童老师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上了一堂化学课《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课堂设计了学生自学、老师讲授、小组讨论、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及当堂检测六个教学环节。从教学过程来看,童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一环扣一环,步步衔接紧凑。从课堂的完整性而言,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以至于课堂小结比较匆忙,当堂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没时间呈现。从具体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来说,“先学”(自学)不应跟“后练”同步实施,变成了“边学边练”,学生一边学(看书)一边做题(导学案),导致学生“双输”——学不透彻,练不到位;对“后教”环节,首先在理解上有些误区: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怎么教?后教也即纠错环节,是很重要也是很讲究的一个环节,一旦把握不好就会流入老一套,俗套!还有就是实验的现象、产生原因以及结论等,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并表述出来,然后再由老师出示答案,学生订正。总之,对本堂课来说,授课老师还是很用心、很认真的,对授课班级的学情也很了解并相应调整了自己教学内容上的难度,这是应该肯定的。
教学反思——童铜
本节课程内容为《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设计了自学,讲授,讨论,当堂训练四个部分。设计课程时我主要考虑怎么样设计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让学生自学进行的下去,讨论的下去,怎么样去引导他们完成一个个流程的内容,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尽量把课程还给学生。
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的实施与自己的预期有部分差距,主要在于学生积极性,题目完成程度,以及时间进度方面。
经过各位同事和领导的讨论与指导,我总结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
- 课程时间分配上前松后紧,导致本节的难点实验部分没有重点讲,后面设计的练习与现在讨论没有体现出来。
- 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
- 实验部分描述现象没有立刻让学生描述,而是先给出答案。
- 自学部分没有先看再做,而是边看边练。
- 各部分之间引言不流畅。
- 一体机视频声音太小,视频上无反应条件。
同时也肯定了几点:
- 先学后教模式贯彻到位,课程结构设计较好。
- 纠错环节展示了如何进行“兵教兵”。
- 提问比较多,让学生保持紧张状态。
- 看了实验视频之后紧接着就根据实验让学生练习,即时反馈,没有怕花时间,放时间给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作出以下改进:正如李校点拨,自学部分应该让学生先看再练,而不能边看边练,防止看书半生不熟,应付任务。而且要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纠错部分按待优生、次优生、特优生的一个递进顺序补充纠错。还有王主任的教导,理科教师可能缺乏一些语言艺术,在语言衔接方面,像语文老师学习,积累一些文化底蕴,平时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艺术熏陶。
总之,本人认为,研究课改模式,就是研究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而如何让学生能够动的起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设置,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适应学生的能力。
课改办
20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