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致远学校

教师成长 / 教研教学

《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三十六期 | 数学组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教师的晒课水平,11月30日(周二)数学组推出了贺苏云和魏天玲二位课改名师上示范课,她们的课题分别是“三角形的面积”(五年级4班)和“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九年级4班)。课后全体数学组老师对二位名师的课作了评点发言。

关于贺苏云名师的课堂评价

王芳(五年级数学):贺苏云组长在小学五(4)班上的“三角形的面积”新授课,过程流畅,条理清晰,重难点把握恰当。

建议:

  1. 在小组合作环节能够把三种形状的三角形发到每个小组,以便让学生能够进行拼接,对比;

  2. 当堂检测环节能有正确的检查,更重要的是纠错的提醒和讲解。


彭毅(一年级数学):首先贺老师整节课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稳”,从教态到语言到课堂节奏的把握,不慌不忙,非常稳当,整节课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其次,美国教育家福勒提出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指出,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在于关注学生,贺老师非常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在教学动态中时刻关注到学生的所思所想,对不敢发言的学生积极引导,对发言不佳的学生耐心鼓励,不愧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

给贺老师的一个建议:小组活动时人员以及教具提前分配好,这样在课堂上小组活动能够更高效的进行。

刘峰(六年级组长):我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听了贺老师的课有如下体会:

  • 优点:大家奖励太多的优点,我不重复谈。


(二)建议:

  1. 拓展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拼一拼活动:利用图形转化思想,新学的三角形转化成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间上面可以进一步整合优化,活动可提出如下要求:每组各拼出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并在图形上准确标识出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长和宽与三角形底和高一一对应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

  2. 三角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S=a×h÷2,对公式进行变形:a=2S/hh=2S/a,强调:(1)、统一单位;(2)、结果要带单位;(3)、带面积单位;(4)、掌握一些计算技巧。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从图形上来看,已知面积和一条底,求这条底对应的高。


马龙梅(五年级数学):

贺老师的课堂优点:

  • 导入新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 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建议:

  • 可以拿一个完整的平行四边形现场剪切给学生展示,可能学生接受的更快。

  • 带单位这块和底需要乘对应的高也需要重点强调。


 

李桂花(七年级数学):贺老师教态自然大方,整堂课结构完整,细节处处理的很好。

建议:

  • 学生上台画高,适当强调用虚线。

  • 对于推导完了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可以先进行变形求高求底,而后再做题。


岩建星(六年级数学):贺老师面对孩子特别温柔,总是微笑。也特别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动手操作。非常关注学生。板书比较精简。

建议:板书如果能呈现三种不同的角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感觉会更直观一点。

王冉:贺苏云组长这节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都是按照新的《阳光高效课堂学习小组建设、管理及评价方案》来实行的,课堂最大的亮点是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井然有序,展示交流过程有思维碰撞,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在分析与探究中达成的共识,避免了以往死记硬背公式而不知所以然的现象。教材编排是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转换成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而三角形面积又是转换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心理学理论,同时也遵循了从易至难的一般认知规律,探究性教学在此可以极大地发挥作用。

几个细节问题要稍加注意:

  1. 给三角形作高必须使用作图工具,平时养成严谨的态度和良好习惯学生会受用一生。

  2. 探究性教学是要费时的,这节课似乎还有提高效率的空间。

  3. 唐僧师徒讨论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导入新课视频在后面必须有照应。


李校长:贺苏云老师的《三角的面积》从复习旧知导入,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既直观形象,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以及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逐组展示,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但在“后教”三角形面积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单位换算,在抢答时也出现过一些)时,老师最好汇总一下,并板书出来,以免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重犯。

《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构想和教学感受——贺苏云

本课题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它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重要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我重在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计算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采用:

  1. 实验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2. 课件演示,配合启发:学生动手实验,交流汇报之后,再看课件演示,我再点拨,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

趣味故事,引出课题,然后明确学习目标。

2、回顾先知:(2分钟)

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思想,以此启发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另外,我结合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它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兴趣化。

3、课堂探究与交流。学生利用学具在小组中谈论、思考、总结,并汇报展示、对比交流探究结果,以此带动待优生积极加入,对比各组成果,板书公式,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4、转化方法

了解除了拼图法之外的割补法。

5.当堂测评。以闯关来步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6.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4分钟)

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1. 学生在找三角形的高这里频繁卡壳,找不准底对应的高,反映了一个问题,学生对四年级学的找三角形的高知识点遗忘了较多,因此,我感觉如果用三角形的知识作为复习导入,应该能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在上台展示时,若能让学生面向台下听众讲解,则会更好一些。

  3. 学具的准备不够充分,每个小组中,应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探究拼一拼的活动中来。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外,学具拼接展示时,能粘贴的话更有利于顺利展示。


关于魏天玲名师的课堂评价

彭斌(九年级数学):

魏老师的课总体感觉不错,谈几点意见:

  1. 时间没有掌控好。知识梳理部分可以让学生口答,两分钟就可以搞定,从而节省时间。

  2. 导学案的解方程部分有重复,8道题目,太多了。可以出2道题,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解题,训练一题多解。

  3. 本章内容还有一个方程的应用没提到,虽然中考几乎不考,但是可以让学生只列出方程。应用题最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能锻炼数学思维。


尹小勇(九年级数学):魏老师的课:1.这节课重点是解方程,前面的概念性问题可以快速过,用大部分时间来练习如何解方程。2.两个方面做得好:第一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能够上台展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第二,能够展示全部做错的同学,值得学习。

谭丹(七年级数学备课组长):本节课是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魏老师从班级学情特点出发,做到了针对性训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彭奎(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

优点:

  1. 教态自然,沉稳;

  2. 导学案的习题设计很符合班级的学情;

  3. 老师很好的运用了展台对错题进行了纠错讲解;

  4. 整堂课都是围绕学生来开展,对差生,学困生的关注比较多;


建议:

  1. 这堂既然是第二单元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那么就不能忽视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考点,中考虽然不怎么考,但是平时的考试还是能考的到;

  2. 根据班级学情,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梳理还是有必要用展台展示正确答案;

  3. 错题纠错环节,老师可以适当板书同学们经常犯的错误点让学生加深印象;


刘晓静(九年级数学):两位老师都上的非常好,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比如贺老师在复习回顾的时候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介绍了转化的思想,类比可得三角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思想,从小培养数学思维特别棒!而且两位老师设置的游戏环节都很有趣,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魏老师的复习课展示的思维导图十分清晰,整节课十分流畅。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同桌相互批改,再由组长收集错题上交,最后进行纠错,既节约了时间,又掌握了学生错题情况。两位老师的这两节公开课使我受益匪浅。

史龙婷(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长):魏老师的课学习目标明确,教态非常自然。导学案的设计非常合理,紧抓各知识点的考点,很有针对性,题目难道复合学情。整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纠错环节,将小组模式运用的很好,由组长负责总结,将结果汇报给老师,课后在进行对学困生的辅导,采用“兵教兵的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内在的一种正面的“攀比心理”。

建议:

  • 由于时间的把控方面不太完美,应该针对此章知识点复习进行分块,找出每块的重点跟考点,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的话复习效果会更好点。

  • 基于学生基础较差,应更加注重概念的讲解跟回顾,可叫学生回答相关概念,一起温故复习。


尹茜(八年级数学):魏老师的课堂沉稳,思路清晰,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感触:

  • 语言精练,逻辑严谨,表达能力强;

  • 考情明确,考点清晰,针对性进行讲练,学生能够快速熟悉考点;

  • PPT制作很好,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直观地梳理本章节的重点内容;

  • 游戏环节未设置小组激励机制,基础差的同学参与度不高;

  • 针对学生问题,非常详细地进行讲解。


刘婷(八年级数学):魏老师的课堂沉稳大方,语调自然,声音悦耳动听,有感染力。导学案设计的非常好,目标清晰,考点清晰,层次分明,紧扣考题。纠错环节由组长对组员的错题进行筛选再上交投影,提高了课堂纠错效率,学生互评提了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建议:PPT的背景可以设置简洁的颜色,在蓝色背景上用红笔写字不是很协调,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晰。

李桂花(七年级数学):魏老师整堂课很稳,目标明确,语言精练严谨,亮点很多。从中考考点出发,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对应的练习,纠错环节做得非常到位,小组合作节省了很多时间,唯一遗憾就是只过了两个知识点。

甘慧芳(八年级数学):魏老师的上课非常从容自然,非常稳,利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第二章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这章的知识点;导学案设计的很好,分考点来练习,题目很典型,紧扣学生的易错点;板书工整有条理,把考点知识点都罗列在黑板上。

汤翠萍(七年级数学):魏老师的课:1.开头用一个思维导图给出了整个章节的知识框架,条理清晰,小节重点内容明确。2.教态自然,语言严谨细致。3.导学案题目设计得很好,紧扣考点,分为四个考点针对性地练习,同时配合纠错环节,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

王冉:魏天玲组长课堂上有一种大将风度,驾驭课堂能力很强,她今天给我们大家呈现了一堂九年级普通班的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贯彻落实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这节课也是魏老师在分析班级学情的基础上确立“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的课题,分层教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连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依然敢上台参与学习互动活动。另外小组合作也有很好的表现,兵教兵反而将待优生的学习热情唤醒了,相信只要能不断坚持这种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成绩提高是早晚的事。

李校长:魏天玲老师的《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上得很有温度、热度和高度。显然,老师对本班学情了解得很透,并针对本班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备课时很用心地着眼于学生的基础概念、常用公式的识记与运用,并通过考点的练习强化,尽量让学生得到消化。虽然学生因为基础差仍学得不轻松,但显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学以致用了,参与的热度还一度较为热烈;对这一切,授课老师并不着急,而是很细致、很耐心加以引导,谆谆善诱,静待花开,这份温情等待是需要一定修养的。而从整堂课来看,教学内容切合教学目标,而作为复习课,一个关键的环节——“练”在本课中也运用得很有层次,这又是需要静下心来细加研究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因此,魏老师的这堂复习课还是很见功底的。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反思——魏天玲

  • 课前思考

  • 在第六章反比例函数讲完后,发现学生做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坐标时,运用到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很多学生忘记如何解,所以本次课进行<<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这一切都为以后学习函数等内容打基础。

  • 学情分析:我们班学困生较多,多数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掌握还不够牢固,计算能力也有待提高,不能灵活运用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需要加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

  • 重点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从而能在考试中对于解方程的题型拿到满分。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 梳理本章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本章的重难点。

  • 建立与本章常见的考试题型,以考点形式加强训练。

  • 通过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多提问学困生回答问题,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


三、教后反思

  • 学生不善于观测,特别是在将四种方法全部复习完之后,学生不能很好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能用直接开平方的题,确将其展开再配方;能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的,却选择公式法等。今后在将四种方法讲完之后,进行综合练习,一是让学生练习解题的方式,二是让学生说解法、让学生找解题错误之处方法进行。

  • 我一直在思考对于平行班学生是否可以给学生减负?原本学生对学习就不敢兴趣,那么对于中考不考的内容是否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呢?加强基础题的训练,也不至于多数学生考试只有二三十分。


课改办

2021.12.5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