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四十期 | 数学组
12月14日(周二),数学教研组岩建星、尹小勇二位老师先后晒课,他们的课题分别是“负数的认识”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复习”。
关于岩建星的课堂教学评价
王芳(五年级数学):岩老师负数的认识新课讲授内容丰富,重难点明确。建议1、解析更明确点,当堂检测应检测全班情况,错题再进行讲解;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正面回应。
刘峰:
贺苏云(课改名师):岩建星老师的课评
王冉:岩建星:岩老师口齿清晰,语速较缓,很适于准确表述数学概念。本节课的亮点:其一、选取中央台天气预报短视频作为认识负数的开始,挺有吸引力的。其二、能平静地等待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最终勇敢而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其三、设计有丰富的自学指导和当堂训练。
几个问题:
李校长:六年级岩建星老师《负数的认识》一课教学,老师从容老练,教学语气与教学语言有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风范,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较为吻合,但整堂课教学内容相对单薄了些,课题虽为“负数的认识”,但一堂课上下来,“负数”的概念始终没有给到学生。其中的纠错环节,在学生答题全对的情况下实在没必要再逐题逐个讲解了,应选择学生中的典型的“错”来纠。另外,课堂的机变还要提高,如天气预报中是播“负19度”还是播“零下19度”这个要跟学生说清楚更要统一;学生肖平提到“为什么要以海平面为分界线?”也要适时适当予以解释;还有就是“体温计”与“温度计”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相同,不能让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
教学反思——岩建星
我今天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开始进入课题时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从而引出课题《负数的认识》,接着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进入自学指导部分。由于磨课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做的自学指导和检测部分,考虑到做题时间过长,时间不够,在这堂课上就提前让学生用课外时间先把自学指导完成和检测内容完成。本想着通过每个视频来讲解自学指导部分,由于前面已经给学生订正了自学指导部分,然后再去讲解的话造成了重复,导致和自己要的效果相反。在讲的过程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尽量让学生去讲解回答,尽量找班里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后面时间把控没到位没有做到系统的小结,虽然在讲的过程中都有涉及到今天的知识点,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归纳,记忆的效果会不一样。在讲淡水这词时,因为上课前问过学生理解淡水什么意思吗?学生讲的还挺符合我想要的结果,所以这个词就并没有深入去讲解,就请了一个学生讲解,感觉他讲的很到位,我就讲直接强调一下海水盐的浓度高。还有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一个,并没有很具体的给孩子回复为什么是海平面为分界线。导学案上的自学检测部分,原本也是想着要不要给孩子先对答案再挑错题讲,但想着时间好像还有点所以就又选学生讲了,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再重新检查一遍,因为是没学之前做的,可能有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去看题目,学完之后再去做可能会不一样。以上就是我的反思,谢谢。
关于尹小勇的课堂教学评价
尹茜(八年级数学):
彭斌(九年级数学):尹老师的课
谭丹(七年级数学备课组长):
史龙婷(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长):我对尹小勇老师的课评:
刘晓静(八年级数学):尹小勇老师
彭奎(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尹老师的课
刘婷(八年级数学):尹老师的课知识点与考点清晰,题目设计非常好,各种题型互相衔接,内容充实有梯度。题目讲解细致,解题方式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题型归纳不同的解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魏天玲(数学教研组长):尹老师的课评
王冉: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是九年级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又是中考的必考点,尹老师选此课题作为晒课内容是做了学情调查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所挑选的三道例题涵盖了相当多的知识面,而且是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层次性。
但是针对九(8)班这样一个程度较好的班级,教师仍然采用逐题讲解的复习方法,一节课只完成一个考点显然效率不高。个人认为,这个知识点应该从图象的变化上去寻找突破口,再找出“三点一线”,师生一起总结各自的变化规律。这个过程的完成必须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抓手,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解题思路的分析才是主要的。总而言之,该班的总复习应该站在高起点、大容量、多角度的视角去展开。
李校长:尹小勇老师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是九年级的一节复习课,上课班级是九(8)班,一个优生班。本堂课,尹老师还是下了功夫的,准备得也很充分,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很见匠心的。按理说在优生班上复习课,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归纳应该不成问题,老师需要做的事就是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的指导与归类,辅之一定的强化练习予以巩固,所选习题必具典型性,且应切合考点来设计。只可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没有按照小组学习的模式来操作,不仅老师讲得过多也太累,学生的参与度也低,且学生应达到的强化练习度也未能实现,也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如预期。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未使用工具作图给学生很不好的示范效应,作图太过随意,就数学学科而言是一种不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反思——尹小勇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从考点出发,原本是想通过一题通关,把复习的知识点都覆盖,但由于忽视了对时间的把握,另一点就是课堂效率有点低,对优生班不怎么匹配,应该涵盖更多的知识点,更多的题型,在有些简单的学生都会的知识可以加快速度过。
关于岩建星的课堂教学评价
王芳(五年级数学):岩老师负数的认识新课讲授内容丰富,重难点明确。建议1、解析更明确点,当堂检测应检测全班情况,错题再进行讲解;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给予正面回应。
刘峰:
- 准备充分,PPT内容丰富,有视频,有经典习题。
- 富有一名老教师的特征,教学语言精炼,板书简明扼要。
- 学生提问方式很好,可照顾到大面积的学生,覆盖面广泛。
贺苏云(课改名师):岩建星老师的课评
- 岩老师准备比较充分,板书重点突出。
- 第一个视频天气预报左上角“情境导入”用语建议更改,这堂课是谈话导入。
- 老师的课堂激励方式多为有节奏地鼓掌,建议岩老师把鼓励的方式设计的多样化一些,针对六年级学生,给他们更丰富语言鼓励,以老师语言的魅力影响学生。
- 本课知识点简单,所以自学检测、当堂检测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没有必要在课前完成。我个人感觉更重要的是当堂检测要放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的获得情况。
- 导入环节可以设计得再出彩一些,比如让学生当天气播报员作为导入的环节,然后从学生的表演中提出问题,之后再生成正负数的概念、意义、读写法等。
- 没有课堂总结环节。
王冉:岩建星:岩老师口齿清晰,语速较缓,很适于准确表述数学概念。本节课的亮点:其一、选取中央台天气预报短视频作为认识负数的开始,挺有吸引力的。其二、能平静地等待学生突破心理障碍,最终勇敢而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其三、设计有丰富的自学指导和当堂训练。
几个问题:
- 学生完成了“自学指导”,老师逐个讲解一遍,然后又把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讲了一遍,这样显得重复,也浪费了时间。正确的做法是先暂时搁置学生做完的“自学指导”,把本节课老师该要讲述的主要知识点(即举例认识负数,以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及意义)讲解完,再请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然后从各组去寻找典型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当面纠正错误。
- 视频不宜多,采用的就必须用好它,让其充分发挥作用。
- 教师的知识积累必须足够丰富,这样才能应对学生很突然的问题。如本节课上老师就没能就海水结冰点比淡水低、海拔高度为什么是以海平面为准等作出及时而恰当的解释。
- 表扬的掌声过于频繁,含金量不高,极易造成表面的热闹。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表扬更多应朝着回答问题的质量上去评价。
李校长:六年级岩建星老师《负数的认识》一课教学,老师从容老练,教学语气与教学语言有从教多年的老教师的风范,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较为吻合,但整堂课教学内容相对单薄了些,课题虽为“负数的认识”,但一堂课上下来,“负数”的概念始终没有给到学生。其中的纠错环节,在学生答题全对的情况下实在没必要再逐题逐个讲解了,应选择学生中的典型的“错”来纠。另外,课堂的机变还要提高,如天气预报中是播“负19度”还是播“零下19度”这个要跟学生说清楚更要统一;学生肖平提到“为什么要以海平面为分界线?”也要适时适当予以解释;还有就是“体温计”与“温度计”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相同,不能让学生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
教学反思——岩建星
我今天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开始进入课题时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从而引出课题《负数的认识》,接着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受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进入自学指导部分。由于磨课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做的自学指导和检测部分,考虑到做题时间过长,时间不够,在这堂课上就提前让学生用课外时间先把自学指导完成和检测内容完成。本想着通过每个视频来讲解自学指导部分,由于前面已经给学生订正了自学指导部分,然后再去讲解的话造成了重复,导致和自己要的效果相反。在讲的过程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尽量让学生去讲解回答,尽量找班里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由于后面时间把控没到位没有做到系统的小结,虽然在讲的过程中都有涉及到今天的知识点,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归纳,记忆的效果会不一样。在讲淡水这词时,因为上课前问过学生理解淡水什么意思吗?学生讲的还挺符合我想要的结果,所以这个词就并没有深入去讲解,就请了一个学生讲解,感觉他讲的很到位,我就讲直接强调一下海水盐的浓度高。还有以海平面为分界线这一个,并没有很具体的给孩子回复为什么是海平面为分界线。导学案上的自学检测部分,原本也是想着要不要给孩子先对答案再挑错题讲,但想着时间好像还有点所以就又选学生讲了,这里也可以让学生再重新检查一遍,因为是没学之前做的,可能有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去看题目,学完之后再去做可能会不一样。以上就是我的反思,谢谢。
关于尹小勇的课堂教学评价
尹茜(八年级数学):
- 提问学号时结合学过的算术平均数,比较有趣。
- 语言精练,逻辑清晰,讲解细致,方法归纳特别好,题目设计全面,考点清晰。
- 例1的二次函数草图画错了,图像与x轴的交点应该在x负半轴上。
彭斌(九年级数学):尹老师的课
- 板书太少,基础知识学生口答时,老师应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 画的图太少,函数离不开图象。例1求出解析式以后,画出图象,那么后面的4,5小问题就可以看图说话了。
谭丹(七年级数学备课组长):
- 尹老师上课前带领学生回忆知识点,但是没有板书。
- 尹老师整堂课只讲了一道题,如果能让学生做到数形结合,相信整堂课的内容应该会更丰富一些。
史龙婷(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长):我对尹小勇老师的课评:
- 针对该班学情考虑,知识点分明,题目设计很有梯度。
- 复习课,可以让学生先做题然后在针对学生易错或者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加深或者一些简易方法的分享,达到快速解题。这样的话效果会更好。
刘晓静(八年级数学):尹小勇老师
- 提问方式新颖,用学号的算数平方根提问,调动课堂积极性。
- 复习所用习题典型、全面、有一定难度,符合优生班的学情,在基础中拔高。
- 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总结,总结十分全面。
彭奎(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尹老师的课
- 以考点来复习,逻辑清晰,题目的设计的很充分;
- 复习完基础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先完成对应的习题,老师展示答案,对错误的习题进行归纳讲解,效果可能更好点;
- 二次函数的图像还是要强调清楚。
刘婷(八年级数学):尹老师的课知识点与考点清晰,题目设计非常好,各种题型互相衔接,内容充实有梯度。题目讲解细致,解题方式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题型归纳不同的解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魏天玲(数学教研组长):尹老师的课评
- 逻辑清晰,针对题型进行方法总结,让学生能够选择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做题。
- 题目的设计的很充分,但只完成了考点一的一半,针对优生班这节课效率不高。
- 纠错环节完全可以对错误的习题进行归纳讲解,节省时间多练习题。
王冉: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是九年级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又是中考的必考点,尹老师选此课题作为晒课内容是做了学情调查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所挑选的三道例题涵盖了相当多的知识面,而且是循序渐进,有梯度,有层次性。
但是针对九(8)班这样一个程度较好的班级,教师仍然采用逐题讲解的复习方法,一节课只完成一个考点显然效率不高。个人认为,这个知识点应该从图象的变化上去寻找突破口,再找出“三点一线”,师生一起总结各自的变化规律。这个过程的完成必须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抓手,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解题思路的分析才是主要的。总而言之,该班的总复习应该站在高起点、大容量、多角度的视角去展开。
李校长:尹小勇老师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课是九年级的一节复习课,上课班级是九(8)班,一个优生班。本堂课,尹老师还是下了功夫的,准备得也很充分,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很见匠心的。按理说在优生班上复习课,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回顾归纳应该不成问题,老师需要做的事就是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的指导与归类,辅之一定的强化练习予以巩固,所选习题必具典型性,且应切合考点来设计。只可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没有按照小组学习的模式来操作,不仅老师讲得过多也太累,学生的参与度也低,且学生应达到的强化练习度也未能实现,也使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如预期。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未使用工具作图给学生很不好的示范效应,作图太过随意,就数学学科而言是一种不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反思——尹小勇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从考点出发,原本是想通过一题通关,把复习的知识点都覆盖,但由于忽视了对时间的把握,另一点就是课堂效率有点低,对优生班不怎么匹配,应该涵盖更多的知识点,更多的题型,在有些简单的学生都会的知识可以加快速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