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四十二期 | 综合组
12月16日(周四),综合教研组一改往常惯例,将分别担任体育、音乐和美术的刘健、杨翀、陈怡清三位老师推选出来晒课,给我们呈现了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展示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学科风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于刘健老师的课堂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刘健老师教导学生体育活动节目有趣,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你争我敢,达到了体育课的宗旨:强身健体。老师的动作讲解要领准确,动作标准,声音也宏亮。训练过程中,学生随老师击掌加快,学生动作也越快,很有节奏感。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本堂课内容丰富、结构紧密、学生参与度很高。
优点:
不足:应该增加本堂课的学生练习总结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毛燕婷(历史教师):刘健老师的课堂流程非常完整,热身,跑操,接着就是刘健老师示范下肢跳跃,非常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贺小霞(历史教师):
胡桃玲(八年级生物)
雷婷(九年级思品):刘建老师课堂形式丰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整堂课趣味性可能还有点欠缺
童铜(九年级化学):刘建老师课堂内容充实,学生高度参与
郭叙热(九年级物理):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
优点:
不足:应该有兵教兵环节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刘健老师课前让学生热身环节,既能有效预防学生因突然的剧烈运动而受伤,又有利于学生活动身体,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准备。老师先示范动作,有助于规范学生动作。采用了小组竞争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声音洪亮,讲解细致。
建议:如果在每组选出几个动作标准的学生,让他们帮忙检查、纠正组内其他成员的动作会不会更好一点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刘健老师身材强壮健美,肌肉有弹性和张力,浑身充满力量,体育素质好,是个标准的体育老师。
优点:
王冉:刘健老师本节课的课题是《下肢跳跃》,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整节课结构分明,大约分为三部分:准备活动、下肢跳跃动作要领讲解与示范、设计游戏将新学动作(下肢跳跃)与之前所学动作(前滚翻)结合起来做竞比游戏。在准备活动阶段老师亲自带领学生一起做活动操,学生一个也不敢偷懒。刘老师将下肢跳跃分成高抬腿原地跑和双腿原地缩腿跳两个部分,教师事先讲明动作要领,然后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再逐个指出学生动作不规范的地方,最后用击掌声逐渐加快节奏以达到训练强度。下半节课是将下肢跳跃与跑步、前滚翻、绕塑料杯呈S形跑等动作组合成A、B组竞比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连平时运动不大协调的同学也都能竭尽全力为本组争取领先。一节课时间一晃而过,刘老师上了一堂规范而标准的体育课。
李校长:刘健老师的体育课课堂设计合理,课堂结构完整,有课前预备动作练习,也有课后小结,能充分遵循体育课安全性、运动性、趣味性特点。课堂共三组动作:预备操、原地高抬腿、原地收腹跳,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及学生领悟、模访、实践后,再经过老师的纠错,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每个动作的要领,学生在整堂课中的兴趣很高,参与度很高。本堂课的优点在于老师能示范带领,动作要领讲解得透彻底(弧度、高度、眼睛视线等),以及每个动作应注意的事项等,其次,分组游戏方式分组活动,既增强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竞争欲。
刘健初中体育公开课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地高抬腿、原地收腹跳、翻山越岭游戏。在这次课中,我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身体素质能力提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解、示范、鼓励、学生模仿、学生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学习。所采用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共同参与。在课中,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动作,跟领老师一起完成,不足之处在游戏环节中,老师讲解与示范之后,应安排学生示范再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游戏使更多学生能掌握,这样更加能体现游戏的观赏性。
关于杨翀老师的课堂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杨翀老师是北方人的身材,南方人的声音,甜美悦耳;老师讲解很专业,一首《长江之歌》拨动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弦,一幅美丽的祖国山河画映在头脑中。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
优点:
不足:与学生互动方面略显不足。
毛燕婷(历史教师):杨老师的音乐课也是十分专业的,先是带学生赏析长江之歌的视频,接着是带学生学习乐谱,带学生一句一句唱,杨老师唱的歌很好听,学生也是学习的很认真,积极性很高。
贺小霞(历史教师):杨翀老师在这节课中展示了他的专业性,先让学生了解长江之歌的具体,熟悉旋律,再学习音符,教授旋律从而学习整首歌,这是值得认可的
学习完了整首歌曲,又继续扩展听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体会歌中所富含的情感,这是很好的一方面。
雷婷(九年级思品):杨翀老师专业性强,循序渐进,学生热情度高,听他的音乐课是种享受。
胡桃玲(八年级生物):
童铜(九年级化学):杨翀老师音乐课感情丰富,突出艺术熏陶,口头语很多。
郭叙热(九年级物理):杨翀老师在音乐课上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和手势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
优点:
不足:与学生互动方面略显不足,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杨翀老师运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性,先讲解基础音乐知识,再学唱新歌,循序渐进。整个课堂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感情熏染。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杨翀老师身材高大,健壮有力量,像东北汉子,又有水一般的温柔,像母亲;声音柔和甜美,悦耳动听;老师讲解很详细,很耐心,学生听得很仔细,很认真。
优点:
王冉:杨翀老师这节音乐课的主题是学习《长江之歌》,能从流经我们永新的禾水河说起,汇入赣江,然后流入长江,最后汇聚于东海。一个伴有《长江之歌》的短视频,让大家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到涓涓细流,到波涛汹涌,再到三峡大坝,阡陌交通,流经各个民族,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视频结束,杨老师搬出“母亲河”的说法,结合歌词中出现的“你有母亲的情怀”一语,一下就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歌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快镜头中建立起来了。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再来学唱《长江之歌》就容易多了,一个个小节节拍的乐理知识解读再也不枯燥,再加上杨老师利用打节拍的手势作导引,这首歌唱起来就不难了,大半节课下来,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可以满怀激情地唱会《长江之歌》。杨老师还告知学生一定要根据歌词的意涵来控制歌曲的情感,这正应证了“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道理。音乐在陶冶情感上的功效实在是不可忽视啊!
李校长:早就想听一下杨翀老师的音乐课,其实更想听他唱歌,因为他是专业的,之前在外面听过一个音乐专业的陕北姑娘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很是好听,故有此一念。今日一听,果然又是一次优美的享受。杨老师的音乐课,不仅从专业的角度给到学生不少的音乐知识,更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品格的浸润,特别是这个伴有《长江之歌》的短视频,让学生享受到优美旋律的同时领略到“母亲河”的山河壮美,为学生之后满怀激情吟唱这首歌建立起了坚实的情感基调。整堂课中,杨老师先解读节拍,后示范教唱每一句每一段,最后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完整齐唱,体现了一个音乐老师情怀与敬业。
杨翀的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内容是《长江之歌》教唱。
《长江之歌》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以赣江和禾水河做为中介,让本来遥远的长江成为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河流,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学习过程分为乐曲基础知识讲解以及教学教唱,使学生在学歌的过程中也学会简单的乐理小知识。通过学习这首歌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江河的情感。
不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关于陈怡清老师的课堂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陈老师和声细语,面带笑容,很有吸引力,深受学生喜爱;老师和学习融为一体了。
通过对徐渭的诗歌创作讲解,表达了他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课堂所选图片很典型,很有教育意义,"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增加了学生对徐渭的了解。
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他的《墨葡萄图》,墨的浓淡显示了叶的质感,题诗的字体结构与行距不规则,如葡萄藤蔓一样在空中自由延伸,书与画融为一体。不愧为中国版的凡高。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陈怡清老师与学生互动像个小姐姐,没有代沟,学生喜爱。
优点:
不足:
毛燕婷(历史教师):陈怡清老师的国画鉴赏十分专业地带领学生赏析徐渭的墨葡萄图,从他的生平,他的诗进行介绍,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并且陈老师全程微笑,很有亲和力,不足是上课时肢体动作太多。
贺小霞(历史教师):
陈怡清老师对墨葡萄的讲解是很到位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积极踊跃,学生的参与度十分的高。这堂课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老师也是十分温和大方的
胡桃玲(八年级生物):
1.这节课的主题是国画浅析《墨葡萄图》,先是对其作者徐渭的背景介绍,慢慢延伸回主体上,让学生充分了解画的内涵,葡萄?明珠?自己的才华?一层一层深入,循序渐进。
2.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参与度很高,提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雷婷(九年级思品):陈老师具有亲和力,又有美术课又有语文课的感觉。
童铜(九年级化学):陈老师课堂活跃,教师与学生对话流畅幽默。
郭叙热(九年级物理):陈怡清老师年轻漂亮,幽默风趣。教学设计巧妙,师生的互动体现啦课堂的活跃程度,也体现了她特有的教学风格。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陈怡清老师专业素养很高,课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说明艺术创作背景,再进一步展示作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徐渭《墨葡萄图》的画作内涵。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陈怡清老师与学生互动像个小姐姐,深受学生喜爱。
优点:
不足: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陈怡清老师年轻、漂亮,像一位"邻家小姐姐",深受学生喜爱;课堂结构完整,节奏明快,呈现了"国画欣赏"的特色。
优点:
龙掀(中小学书画):陈怡清老师《墨葡萄图》浅析一课备课充分,选材独特,教态自然,教与学融为一体,剖析《墨葡萄图》对徐渭的诗过于讲得大多,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从这幅画的创作去展开,渗透本人对画作的一些见解,那更完美些。课堂无板书,在无指导学生绘画时,最好不要大幅度摆动。
吴恒(中学美术教师):陈怡清老师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在国画里结合语文相关知识风趣幽默的讲解,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落实、流程清晰,课堂氛围活跃,教态自然。
王冉:陈老师本节课采用悬念式引入人物作品,从“青藤书屋”到门前“天池”再到堂前自题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让学生从这些信息去推测主人的个性与人品,一下就拴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陈老师一边纠正同学们的偏向一边顺势推出画作的作者徐渭和其画作《墨葡萄图》,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陈老师还从专业的角度指导了学生如何去赏析一幅作品,即从笔墨、内容和构图上去分析,尤其是构图还得从诗、书、画、印四个方面去品析,以便对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
课堂还设置有一个画作比较的环节,把处江湖之远的徐渭的《墨葡萄图》与处庙堂之高的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作对比,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两幅画的区别。学生有了之前赏析画作的基础,再来进行对比欣赏,应该不是太困难,所以最后有一个小组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事实证明,小组合作探究性教学同样也可以运用到音、体、美的学科教学上。
陈老师这节课不仅让学生领会了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还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从古人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一句话的总结,使普普通通的一堂美术鉴赏课达到了一个认识的新高度。
就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墨葡萄图》画作本身的欣赏上花时间少了些。
李校长:陈怡清老师的“国画浅析”,由诗文入画,又由诗画及人的国画赏析教学方法,让人眼界为之一亮。教师从徐渭的怀才不遇、落魄痛苦的人生背景中总结出徐渭画作风格:狂放、洒脱、不羁,并以此引导学生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在内容、技法、构图、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再让学生对比鉴赏赵佶(宋徽宗)《芙蓉锦鸡图》与徐渭的《墨葡萄图》,并要求学生要联系生活来说画家的情感与精神境界。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写意画、徐渭——中国的芃高与欧洲的芃高的不同之处,一再要求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对国画的欣赏品位。陈老师在引导学欣赏国画的过程中似乎对画作本身的东西讲得少了些。
陈怡清初中美术公开课反思
教学内容:本节课授课内容为《墨葡萄图》赏析,授课对象为初一(8)班。课程主要目的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大写意画及中国大写意画独特的笔墨技法,通过欣赏、引导分析《墨葡萄图》,学习鉴赏中国画基本方法,运用类似的方法对同类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画的魅力,产生兴趣及热爱,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想,树立人生目标。课程练习中学生能够把握国画初步鉴赏方式,完成对作品基本赏析,并对自我精神世界及人生理解有新层次的理解,认识到了对优秀文化应去学习了解发扬。不足之处在课程中上课声音较小,走动过于频繁,且没有同时照顾到全班学生。课程内容中剖析此画对徐渭及画中的诗讲得过多,而应从画面的内容及创作展开,更多讲解对画作和具体画面内容的一些见解。
课改办
2021.12.15
关于刘健老师的课堂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刘健老师教导学生体育活动节目有趣,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你争我敢,达到了体育课的宗旨:强身健体。老师的动作讲解要领准确,动作标准,声音也宏亮。训练过程中,学生随老师击掌加快,学生动作也越快,很有节奏感。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本堂课内容丰富、结构紧密、学生参与度很高。
优点:
- 课前让学生先活动身体(预热),有助于学生在体育课上顺利完成任务。
- 老师先动作示范,有助于规范学生动作。
- 通过小组竞技的方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
- 动作标准,声音也洪亮。
不足:应该增加本堂课的学生练习总结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
毛燕婷(历史教师):刘健老师的课堂流程非常完整,热身,跑操,接着就是刘健老师示范下肢跳跃,非常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贺小霞(历史教师):
- 在本节课中的各种活动十分的丰富,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训练
- 课堂上学生的练习也是充满着欢乐的
- 老师先做示范,也是有利于学生的练习
胡桃玲(八年级生物)
- 刘老师在开始上课就带学生进行练操热身,很好的保障体育场上基本的安全。
- 设计了一场小游戏比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性。
- 在这节体育课中,刘老师在每个环节开始都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雷婷(九年级思品):刘建老师课堂形式丰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整堂课趣味性可能还有点欠缺
童铜(九年级化学):刘建老师课堂内容充实,学生高度参与
郭叙热(九年级物理):
- 课前热身,让学生跑了两圈。身体力行亲身示范规范动作。课堂形式丰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
优点:
- 课前让学生先活动身体(预热),有助于学生在体育课上顺利完成任务。
- 老师先动作示范,有助于规范学生动作,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 通过小组竞技的方式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 动作规范,声音也洪亮。
不足:应该有兵教兵环节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刘健老师课前让学生热身环节,既能有效预防学生因突然的剧烈运动而受伤,又有利于学生活动身体,为接下来的环节做准备。老师先示范动作,有助于规范学生动作。采用了小组竞争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声音洪亮,讲解细致。
建议:如果在每组选出几个动作标准的学生,让他们帮忙检查、纠正组内其他成员的动作会不会更好一点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刘健老师身材强壮健美,肌肉有弹性和张力,浑身充满力量,体育素质好,是个标准的体育老师。
优点:
- 老师的讲解要领准确,动作标准,有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 学生的练习,有学生动作做不来,老师不是责备,而是鼓励,来两句"加油,加油"。学生有了信心,动作协调性好多了,脸也不红,气也不喘了。
- “老师击掌,学生抬腿”这个细节,有吸引力。老师击掌越快,学生抬腿也要越快,否则不合拍。有些学生初次抬腿,动作跟不上,渐渐慢下来,体会到做任何事都需要反复练习,不断坚持,才能有结果。
王冉:刘健老师本节课的课题是《下肢跳跃》,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整节课结构分明,大约分为三部分:准备活动、下肢跳跃动作要领讲解与示范、设计游戏将新学动作(下肢跳跃)与之前所学动作(前滚翻)结合起来做竞比游戏。在准备活动阶段老师亲自带领学生一起做活动操,学生一个也不敢偷懒。刘老师将下肢跳跃分成高抬腿原地跑和双腿原地缩腿跳两个部分,教师事先讲明动作要领,然后给学生做示范动作,再逐个指出学生动作不规范的地方,最后用击掌声逐渐加快节奏以达到训练强度。下半节课是将下肢跳跃与跑步、前滚翻、绕塑料杯呈S形跑等动作组合成A、B组竞比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连平时运动不大协调的同学也都能竭尽全力为本组争取领先。一节课时间一晃而过,刘老师上了一堂规范而标准的体育课。
李校长:刘健老师的体育课课堂设计合理,课堂结构完整,有课前预备动作练习,也有课后小结,能充分遵循体育课安全性、运动性、趣味性特点。课堂共三组动作:预备操、原地高抬腿、原地收腹跳,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及学生领悟、模访、实践后,再经过老师的纠错,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每个动作的要领,学生在整堂课中的兴趣很高,参与度很高。本堂课的优点在于老师能示范带领,动作要领讲解得透彻底(弧度、高度、眼睛视线等),以及每个动作应注意的事项等,其次,分组游戏方式分组活动,既增强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竞争欲。
刘健初中体育公开课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地高抬腿、原地收腹跳、翻山越岭游戏。在这次课中,我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身体素质能力提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解、示范、鼓励、学生模仿、学生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学习。所采用引导、鼓励、表扬、比赛等激发学生共同参与。在课中,绝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掌握动作,跟领老师一起完成,不足之处在游戏环节中,老师讲解与示范之后,应安排学生示范再进行讲解,然后进行游戏使更多学生能掌握,这样更加能体现游戏的观赏性。
关于杨翀老师的课堂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杨翀老师是北方人的身材,南方人的声音,甜美悦耳;老师讲解很专业,一首《长江之歌》拨动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弦,一幅美丽的祖国山河画映在头脑中。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
优点:
- 通过播放《长江之歌》视频导入课程,视频起到了让学生先熟悉这首歌的旋律的作用,为后续尽快学唱这首歌,快速进入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 进入新课后,首先传授了音符、节拍、休止符等有关知识后,在学唱新歌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
- 在教学生唱歌的同时,不是仅仅学唱而已,而且还从从内心情感抒发的方面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歌曲,这一点也是值得赞赏的。
- 课程结尾时间,通过介绍与欣赏和《长江之歌》同为以“长江”为背景题材的代表性歌曲--“三国演义”主题曲,让学生领略了另一种感情色彩的歌,即学会了唱另一首歌,又拓展了知识面和情感,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不足:与学生互动方面略显不足。
毛燕婷(历史教师):杨老师的音乐课也是十分专业的,先是带学生赏析长江之歌的视频,接着是带学生学习乐谱,带学生一句一句唱,杨老师唱的歌很好听,学生也是学习的很认真,积极性很高。
贺小霞(历史教师):杨翀老师在这节课中展示了他的专业性,先让学生了解长江之歌的具体,熟悉旋律,再学习音符,教授旋律从而学习整首歌,这是值得认可的
学习完了整首歌曲,又继续扩展听了《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体会歌中所富含的情感,这是很好的一方面。
雷婷(九年级思品):杨翀老师专业性强,循序渐进,学生热情度高,听他的音乐课是种享受。
胡桃玲(八年级生物):
- 先是给学生视频欣赏本节课的歌曲,带着学生了解了歌曲的背景与内涵,并在其中融入了地理课的知识。
- 之后杨老师对这首歌曲进行了分段教学,展现出音乐专业性,让学生从音符节拍,教授旋律以致学习完整首歌。
- 课堂的学习气氛很高,学生学习完整首歌曲,又继续扩展听了长江滚滚东逝水,让学生体会歌中所富含的情感。
童铜(九年级化学):杨翀老师音乐课感情丰富,突出艺术熏陶,口头语很多。
郭叙热(九年级物理):杨翀老师在音乐课上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和手势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
优点:
- 通过视频起到了让学生尽快学唱这首歌,快速进入新课学习做了铺垫。
- 进入新课后,首先传授了音符、节拍、休止符等有关知识后,在学唱新歌的同时,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
不足:与学生互动方面略显不足,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杨翀老师运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积极性,先讲解基础音乐知识,再学唱新歌,循序渐进。整个课堂既有知识传授,也有感情熏染。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杨翀老师身材高大,健壮有力量,像东北汉子,又有水一般的温柔,像母亲;声音柔和甜美,悦耳动听;老师讲解很详细,很耐心,学生听得很仔细,很认真。
优点:
- 视频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很经典,很有示范作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能迅速进入新课学习。
- 老师讲解新知:音符、节拍、休止符等有关知识后,能让学生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
王冉:杨翀老师这节音乐课的主题是学习《长江之歌》,能从流经我们永新的禾水河说起,汇入赣江,然后流入长江,最后汇聚于东海。一个伴有《长江之歌》的短视频,让大家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的冰雪融化到涓涓细流,到波涛汹涌,再到三峡大坝,阡陌交通,流经各个民族,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视频结束,杨老师搬出“母亲河”的说法,结合歌词中出现的“你有母亲的情怀”一语,一下就把学生的情感带入了歌中,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就是在这样的快镜头中建立起来了。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再来学唱《长江之歌》就容易多了,一个个小节节拍的乐理知识解读再也不枯燥,再加上杨老师利用打节拍的手势作导引,这首歌唱起来就不难了,大半节课下来,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可以满怀激情地唱会《长江之歌》。杨老师还告知学生一定要根据歌词的意涵来控制歌曲的情感,这正应证了“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的道理。音乐在陶冶情感上的功效实在是不可忽视啊!
李校长:早就想听一下杨翀老师的音乐课,其实更想听他唱歌,因为他是专业的,之前在外面听过一个音乐专业的陕北姑娘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很是好听,故有此一念。今日一听,果然又是一次优美的享受。杨老师的音乐课,不仅从专业的角度给到学生不少的音乐知识,更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品格的浸润,特别是这个伴有《长江之歌》的短视频,让学生享受到优美旋律的同时领略到“母亲河”的山河壮美,为学生之后满怀激情吟唱这首歌建立起了坚实的情感基调。整堂课中,杨老师先解读节拍,后示范教唱每一句每一段,最后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完整齐唱,体现了一个音乐老师情怀与敬业。
杨翀的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内容是《长江之歌》教唱。
《长江之歌》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以赣江和禾水河做为中介,让本来遥远的长江成为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河流,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学习过程分为乐曲基础知识讲解以及教学教唱,使学生在学歌的过程中也学会简单的乐理小知识。通过学习这首歌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江河的情感。
不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 语言组织不够严谨。
- 没有过多的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够。
- 忽略了学生的演唱方法(发声方式)。
关于陈怡清老师的课堂评价
颜小斌(八年级物理):陈老师和声细语,面带笑容,很有吸引力,深受学生喜爱;老师和学习融为一体了。
通过对徐渭的诗歌创作讲解,表达了他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情感。课堂所选图片很典型,很有教育意义,"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增加了学生对徐渭的了解。
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他的《墨葡萄图》,墨的浓淡显示了叶的质感,题诗的字体结构与行距不规则,如葡萄藤蔓一样在空中自由延伸,书与画融为一体。不愧为中国版的凡高。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陈怡清老师与学生互动像个小姐姐,没有代沟,学生喜爱。
优点:
- 课堂结构设计有特色,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 与学生互动良好,始终抓住了学生课堂上的兴趣和注意力;
- 取材良好,深入浅出,人物具有代表性,内容很有教育意义,"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不仅从画中陶冶了情操,而且还欣赏到了诗词的意境;
- 课程中不仅介绍了通过人物的介绍“徐渭”,还介绍了其他画家和历史人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不时报以"开心一笑",很快乐。师生互动好,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
不足:
- 声音小了;
- 来回走动过于频繁,走动的范围局限一边,没有照顾到另一边的同学,课堂效果也看得出来,一边活跃一边安静。
毛燕婷(历史教师):陈怡清老师的国画鉴赏十分专业地带领学生赏析徐渭的墨葡萄图,从他的生平,他的诗进行介绍,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并且陈老师全程微笑,很有亲和力,不足是上课时肢体动作太多。
贺小霞(历史教师):
陈怡清老师对墨葡萄的讲解是很到位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积极踊跃,学生的参与度十分的高。这堂课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老师也是十分温和大方的
胡桃玲(八年级生物):
1.这节课的主题是国画浅析《墨葡萄图》,先是对其作者徐渭的背景介绍,慢慢延伸回主体上,让学生充分了解画的内涵,葡萄?明珠?自己的才华?一层一层深入,循序渐进。
2.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参与度很高,提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雷婷(九年级思品):陈老师具有亲和力,又有美术课又有语文课的感觉。
童铜(九年级化学):陈老师课堂活跃,教师与学生对话流畅幽默。
郭叙热(九年级物理):陈怡清老师年轻漂亮,幽默风趣。教学设计巧妙,师生的互动体现啦课堂的活跃程度,也体现了她特有的教学风格。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陈怡清老师专业素养很高,课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先说明艺术创作背景,再进一步展示作品,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徐渭《墨葡萄图》的画作内涵。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陈怡清老师与学生互动像个小姐姐,深受学生喜爱。
优点:
- 课堂结构设计有特色,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 与学生互动良好,抓住学生的特点。
不足:
- 声音小了。
- 美术课应该让学生动手画画并且要展示。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陈怡清老师年轻、漂亮,像一位"邻家小姐姐",深受学生喜爱;课堂结构完整,节奏明快,呈现了"国画欣赏"的特色。
优点:
- 图片很典型,很有教育意义,"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幅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 美术和语文结合起来,跨学科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学生既学了美术知识,又学了语文知识。
- 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不时报以“开心一笑”,很快乐。师生互动好,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开放性,探索性和趣味性。
龙掀(中小学书画):陈怡清老师《墨葡萄图》浅析一课备课充分,选材独特,教态自然,教与学融为一体,剖析《墨葡萄图》对徐渭的诗过于讲得大多,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应从这幅画的创作去展开,渗透本人对画作的一些见解,那更完美些。课堂无板书,在无指导学生绘画时,最好不要大幅度摆动。
吴恒(中学美术教师):陈怡清老师抓住了本年级的特点,所以在国画里结合语文相关知识风趣幽默的讲解,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落实、流程清晰,课堂氛围活跃,教态自然。
王冉:陈老师本节课采用悬念式引入人物作品,从“青藤书屋”到门前“天池”再到堂前自题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让学生从这些信息去推测主人的个性与人品,一下就拴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陈老师一边纠正同学们的偏向一边顺势推出画作的作者徐渭和其画作《墨葡萄图》,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陈老师还从专业的角度指导了学生如何去赏析一幅作品,即从笔墨、内容和构图上去分析,尤其是构图还得从诗、书、画、印四个方面去品析,以便对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
课堂还设置有一个画作比较的环节,把处江湖之远的徐渭的《墨葡萄图》与处庙堂之高的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作对比,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两幅画的区别。学生有了之前赏析画作的基础,再来进行对比欣赏,应该不是太困难,所以最后有一个小组作出了精彩的回答。事实证明,小组合作探究性教学同样也可以运用到音、体、美的学科教学上。
陈老师这节课不仅让学生领会了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还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从古人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一句话的总结,使普普通通的一堂美术鉴赏课达到了一个认识的新高度。
就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在《墨葡萄图》画作本身的欣赏上花时间少了些。
李校长:陈怡清老师的“国画浅析”,由诗文入画,又由诗画及人的国画赏析教学方法,让人眼界为之一亮。教师从徐渭的怀才不遇、落魄痛苦的人生背景中总结出徐渭画作风格:狂放、洒脱、不羁,并以此引导学生欣赏徐渭的《墨葡萄图》在内容、技法、构图、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再让学生对比鉴赏赵佶(宋徽宗)《芙蓉锦鸡图》与徐渭的《墨葡萄图》,并要求学生要联系生活来说画家的情感与精神境界。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写意画、徐渭——中国的芃高与欧洲的芃高的不同之处,一再要求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对国画的欣赏品位。陈老师在引导学欣赏国画的过程中似乎对画作本身的东西讲得少了些。
陈怡清初中美术公开课反思
教学内容:本节课授课内容为《墨葡萄图》赏析,授课对象为初一(8)班。课程主要目的为了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大写意画及中国大写意画独特的笔墨技法,通过欣赏、引导分析《墨葡萄图》,学习鉴赏中国画基本方法,运用类似的方法对同类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画的魅力,产生兴趣及热爱,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想,树立人生目标。课程练习中学生能够把握国画初步鉴赏方式,完成对作品基本赏析,并对自我精神世界及人生理解有新层次的理解,认识到了对优秀文化应去学习了解发扬。不足之处在课程中上课声音较小,走动过于频繁,且没有同时照顾到全班学生。课程内容中剖析此画对徐渭及画中的诗讲得过多,而应从画面的内容及创作展开,更多讲解对画作和具体画面内容的一些见解。
课改办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