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致远学校

教师成长 / 教研教学

《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四十五期 | 2021年度青年教师佳课赛课评 小学语文组

为了配合学校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这次小学语文佳课赛课题就确定为“《呼兰河传》导读”,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担任本组评委的老师有:段文婧(组长)、朱晓莉、戴玲华、贺丽娟、曾小娇。



评委组对贺莹梅老师佳课赛的综合评价








      1. 贺老师上课首先跟学生介绍自己,这点非常的好,亲和力十足。

      2. 对于这堂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整节课下来贺老师对《呼兰河传》这本书没有过度的了解,上课的思路有些衔接不过来,以至于在课堂上很多环节没有串联起来,时间分配不足。







贺莹梅的赛课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回忆五年级下册学习过的《祖父的园子》进行回顾,并播放了一段视频让他们重温,引出作者,采用了时间轴的方式来介绍了萧红坎坷的一生并引出《呼兰河传》,让学生看封面提取信息,从童年时期影响作者最深的祖父进行深入,并领悟祖父的形象,再介绍书中其他角色,进行猜想与试读,出示目录,学生观看视频说说对小城的印象以及对小城人生活的猜想。

不足:





      1. 对作者的一生采用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但是没有特别深入的去探讨。

      2. PPT字太小了些

      3. 过渡语不太衔接

      4. 重难点没有特别突出,还需加强磨练。









评委组对刘珍老师佳课赛的综合评价








      1. 刘老师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

      2.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童年最爱做什么事,从而进入作者的童年,导课新颖,有别于其他老师,我觉得做的很好。

      3. 整节课教学紧凑,思路清晰,能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入到书中去,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课后去看这本书的欲望。

      4. 教学中最大的亮点是,看图猜图中人物,老师不否认也不肯定,让孩子尽情的发挥想象去猜,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5. 整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6. 不足的是,一节课下来教师语言较平淡,课堂缺少激情。







刘珍的赛课反思


自评:《呼兰河传》是萧红一本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拿到这个课题,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思路,不知道以什么为切入点。在课堂上,六(3)班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活跃,虽然不太熟悉,但还是很卖力的配合我。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顺利,但在具体讲解小团圆媳妇的故事的时候,语言方面组织的不是很好,本来可以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气氛,应该用一些热情洋溢的语言和夸张的语调。另外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时候,应该多多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但却草草概括,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课上却没有总结。总之,这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委组对王盼老师佳课赛的综合评价








      1. 王盼老师是一位很随意的老师,上课幽默风趣。

      2. 整堂课的构思不完整,开始以推销员的身份进入课堂,创意满满,但并没有以推销员的身份着重介绍,激发“顾客”的兴趣。

      3. 语言不够严谨,上课内容衔接不到位,在导入祖父给我做“美食”这一部分在这堂课中并没有呈现出什么重要的作用,反而显得多余。

      4. 上课的幽默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但随心所欲会偏离本节课的主旨。







王盼的赛课反思


首先说下我的备课思路吧。《呼兰河转》是萧红最后的一部作品。其文风可见鲁迅的痕迹。而我面对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孩子,如何处理文本便是一件技术活了,当我查阅资料发现大都是初三的。所以我肤浅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听我的课,有很持久的阅读力。这应该是重点,而不是去分析文本,或者上成一节阅读理解课。当我以此为出发点的时候我惊奇发现五年级下册刚好学了其中的《祖父的园子》,而且六年级上册深刻了解了鲁迅,我便以此为锚点进行导入。

回到文本,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墨,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矛盾评价它这是一部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句话我用了反复的手法多次强调,实在开起了矛盾的玩笑,说读此书,简直是买一送三。所以我重点放在了祖父--反抗者,和团圆媳妇--牺牲者,其他的仅是提了几嘴,目的也还是激发学生课后去看这本书。以萧红凄凉的文中结尾作为我这节课的结束语。大体上是如此,优点没什么可说的,到时候刚刚好讲完就响起来下课铃声倒是让我的备课时候的删删减减有些欣慰。



评委组对王秋凤老师佳课赛的综合评价








      1. 教态自然,对于课题的理解十分到位。

      2. 在猜想与试读的环节当中,课堂氛围活泼,但整堂课对于学生的把控没有到位,学生再怎么"主体',也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来,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没有收敛就没有开放。







王秋凤的赛课反思


《呼兰河传》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以作者萧红的经历为原型。本堂课我以“文字密码”的互动小游戏引入《祖父的园子》带领同学们回忆课文,进而引入作品《呼兰河传》。

作者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一些故事,读起来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在作者笔下,园子里的小动物,小昆虫,花草树木都像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思想,生活自由自在,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作者心中,童年的这段时光是她心灵的最大慰藉。因此我介绍了作者的命运多舛。

一节课下来,通过抓住作者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童年和小团圆媳妇儿这两个代表性人物,先是由感受到了作者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再到小团圆媳妇儿命运的悲惨,引起了同学们感情上的变化。并对此书产生极大兴趣。

整堂课上下来还是比较顺利,同学们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但是,课上导入的时间要缩短一些。在人物故事的把握上还是欠缺了。语言表达方面还应生动、夸张一些。更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评委组对肖丹老师佳课赛的综合评价








      1. 肖丹老师教态自然,上课氛围浓厚。

      2. 没有把握整节课的重点,一直在分析着人物形象。

      3. 猜人物环节没有设置悬念,过于简单。

      4. 小组合作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肖丹的赛课反思


这次讲的是《呼兰河传》的导读课,《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反映的是自己生活的小城——呼兰河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在课堂伊始,我以课文《祖父的园子》中的语段进行导入,再介绍作者萧红,接着进行回顾祖父的园子片段,感受萧红在园子里与祖父度过的快乐时光。通过出示书中描写各个人物的语段,让学生用猜读法去猜想这些分别是描写谁的。最后通过萧红和其他人的命运对比,感受人情百态。

这堂课本该是一堂导读课,主要激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但却被我上成了一堂分析人物形象的课,对于这节导读课,重难点把握不到位,没有激发学生去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时,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