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四十七期 | 2021年度青年教师佳课赛课评 初中语文组
初中语文组的佳课赛课题是一篇课外阅读:林海音《秋的气味》。担任本组的评委老师有:张智良(组长)、肖超臣、刘燕、龙艳华、沈新明。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程安芸老师
不足:
优点: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程安芸老师
八年级龙艳华评程安芸老师
优点:
不足:
林海音的《秋天的气味》是一部写实性的散文,作品主要回忆了作者印象深刻的北平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烤肉铺的生活场景。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我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事迹,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资料等,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去找出这篇文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并解决这些不认识的词语,最后再全班一起解决一些重要的词语。但是这里花时较多,有些影响后面的进程。接着我让学生在边读课文的同时,总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先写物,再写人,表现了北平秋天祥和、亲切的特点。可是这一部分我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不够,以至于学生无法理解。
中途时间的把控不是很好,导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分析老五的形象和秋天的"气味"包含哪些意义?反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导致整节课头重脚轻,是本节课严重不足的地方,日后还要再实践讲课的过程中加强锻炼,增强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周坤珊老师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周坤珊老师
优点:
八年级龙艳华评周坤珊老师
优点:
不足: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原本是先从北平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气味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秋的气味的深层含义,理解文中人物的典型性格,在朗读中感受本文质朴热情、朗朗上口、娓娓道来的京味儿的语言特色。
原本最初是打算脱离课件完成本节课,却最终仍然受缚于课件,最后几经纠结还是选择放弃使用ppt。但这也导致整堂课下来较为滞涩,问题分析深入浅出,没有分析透彻,而且教学思路不清晰,有些颠倒混乱。
总的来说,有几点需要改进:
八年级龙艳华评彭建华老师
优点:
不足: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彭建华老师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彭建华老师
本次讲的教材是一篇散文,初一学生很少接触过这类文章,所以教起来也比较难懂。
设计之初主要是品析文章中秋的气味、人物、语言等诸多方面。
整个教学过程最初从字词,作者开始,到文章中环境(热闹)的讲解,而后引申到人物上面,对人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之后是品析语言,挑出了两段话,对其加以赏析,适当的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总结秋的气味是哪些,最后进行了一个对比阅读。
不足之处:整个课堂讨论氛围不足,导致教学进程过快,讲解不够细致,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很难深入其中。并且,最后的对比阅读可以删去,节约时间,将前面人物分析,环境的分析讲的更加仔细一点。总而言之,本堂课仍较为稚嫩,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贺佳琦老师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贺佳琦老师
八年级龙艳华评贺佳琦老师
优点:
不足:
《秋的气味》选自林海音的《北平漫笔》,写作风格是最容易让广大读者接受的一种风格,文风质朴无华,就如同一碗白水,虽不如烈酒豪迈,也不茗茶婉约,用的是最平凡的味道,给的是最深刻的记忆。文章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热爱。
我选择四季的色彩作为课程导入,春之色为希望的绿;夏之色为万物的鼎盛的金;秋之色为丰收的赤;冬之色为蕴含无限生机的白。由此引出作者别具一格的写法,以特殊的气味介绍北平的秋。我先以画简易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跟随文章,走进作者笔下的北平,再提出作者笔下不仅仅特殊在美食的气味,更是抓住了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老五的手艺精湛、公平亲切、诚朴随和的形象,由此得出北平秋的气味既指(1)“西单牌楼”处栗子、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的香味,也指“安儿胡同口儿上”烤羊肉味。(2)指家庭和睦、快乐的祥和之味。(3)指老五的公平、亲切所带来的和谐氛围之味。(4)借写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北京人和平共处的精神状态。最后得到作者以小见大,展现出对北京生活的热爱之情。当堂训练选择以学生自己记忆里家乡冬季的印象为主,仿写家乡冬季的味道,练习这种语调平实、语言精炼的写作手法。
整堂课下来,还是发现了很多自身的问题。先是在时间分配上未能及时把握,在小组讨论环节停留太久,导致后面环节过于匆忙,再是在文中重点部分,停留时间太短,未能给予学生太多思考的时间,导致进度太快,没能照顾到全部学生的理解程度。在以后的授课过程里应该吸取经验,把握课堂节奏,抓住阳光高效课堂的内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程安芸的课堂评价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程安芸老师
不足:
-
-
- 标题错误;
- “回教”讲错了,不是民族,是宗教;
- 预习时间太长,字词展示部分过的太快,学生没有朗读;
- PPT字太小了,后面基本看不清;
- 逻辑性不是很强,没有明确的主线和重点;
- 没有出示课堂目标。
-
优点:
-
-
- 语速恰当;
- 语气亲切。
-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程安芸老师
-
-
- ppt字太小,ppt自动播放出现小插曲;
- 进入文本较慢,可提前发课文纸给学生做好预习;
- 重难点不够突出。
-
八年级龙艳华评程安芸老师
优点:
-
-
- 语言有亲和力;
- 教态沉稳。
-
不足:
-
-
- 电子教案没有设置好;
- 课堂上学生讨论不够积极,老师没有积极引导;
- 分析“老五形象”这个问题抛出得太早了;
- 学生答完题后没有及时归纳并明确显示给学生看。
-

程安雲的赛课反思
林海音的《秋天的气味》是一部写实性的散文,作品主要回忆了作者印象深刻的北平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烤肉铺的生活场景。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我在讲授本课的过程中,先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主要事迹,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资料等,便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去找出这篇文章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并解决这些不认识的词语,最后再全班一起解决一些重要的词语。但是这里花时较多,有些影响后面的进程。接着我让学生在边读课文的同时,总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先写物,再写人,表现了北平秋天祥和、亲切的特点。可是这一部分我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不够,以至于学生无法理解。
中途时间的把控不是很好,导致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分析老五的形象和秋天的"气味"包含哪些意义?反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导致整节课头重脚轻,是本节课严重不足的地方,日后还要再实践讲课的过程中加强锻炼,增强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
周坤珊的课堂评价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周坤珊老师
-
-
- 主题重点难点不明确,过于注重拓展而忽略了文章内容的讲解;
- 思路不够清晰,导致讲解时出现往回讲的小插曲;
- 缺少板书,语速过快。
-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周坤珊老师
-
-
- 重点不突出,且没有把握好文章重点;
- 过于把重点放在拓展材料上,偏离主题;
- 作为七年级学生,没有基础知识的讲解;
- PPT字太小了,后面基本看不清;
- 最后一个题目设置不合理,应抓住人物形象去设置题目。
-
优点:
-
-
- 台风比较稳,教姿教态很好;
- 语气亲切。
-
八年级龙艳华评周坤珊老师
优点:
-
-
- 教姿教态很稳;
- 声音清脆,干净利落;
- 小组朗读时全部站立,有气势有感情。
-
不足:
-
-
- 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亦无检查预习情况;
- 全程老师一个人在讲(讲授课),学生参与度低;
- 课堂上多次给自己纠错(弄错了,忘记了,没弄好……),给学生一种“老师不专业的感觉”;
- 题目重难点不分,且思路不够清晰;
- PPT文字太小,学生看不清。
-

周坤珊的赛课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原本是先从北平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气味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秋的气味的深层含义,理解文中人物的典型性格,在朗读中感受本文质朴热情、朗朗上口、娓娓道来的京味儿的语言特色。
原本最初是打算脱离课件完成本节课,却最终仍然受缚于课件,最后几经纠结还是选择放弃使用ppt。但这也导致整堂课下来较为滞涩,问题分析深入浅出,没有分析透彻,而且教学思路不清晰,有些颠倒混乱。
总的来说,有几点需要改进:
-
-
- 坚定信念,按照原定计划来完成教学任务,临时做课件,尚不熟悉的课件并不会有所助益,反而会适得其反。
- 从容淡定,讲解问题不能次序混乱,需要保持清晰的教学思路和从容冷静的教学态度。
- 把握重难点,本节课重难点未突出,总体较为混乱。
- 用时把握较差,前面较简单的问题耗时较长,导致后面的问题草草收场,把课堂训练的环节一笔带过,原定计划是小组竞赛讨论整合已学过歌颂秋天的诗词,只能一笔带过。
- 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大多数时候都是我自己在讲,课前应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课堂应及时引导学生、带动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
-
彭建华老师的课堂评价
八年级龙艳华评彭建华老师
优点:
-
-
- 教姿教态沉稳;
- 声音具有亲和力;
- 设置的问题在衔接上处理得不错。
-
不足:
-
-
- 语文课上英语口头禅“OK”多次出现;
- 出示问题后学生讨论(合作交流)不足,且不需要每次让学生抄记答案(费时);
- 对比阅读没必要,且使得学生和自己都绕进“蛋好吃”这梗里去了。
- 总体而言,四位老师优缺点都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家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将授课基本功练扎实。
-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彭建华老师
-
-
- 重难点不够突出;
- 可把最后一个对比文章的题目所用的时间来讲解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彭建华老师
-
-
- 重难点不突出;
- 学生参与度不高,气氛沉闷不活跃。
-

彭建华的赛课反思
本次讲的教材是一篇散文,初一学生很少接触过这类文章,所以教起来也比较难懂。
设计之初主要是品析文章中秋的气味、人物、语言等诸多方面。
整个教学过程最初从字词,作者开始,到文章中环境(热闹)的讲解,而后引申到人物上面,对人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之后是品析语言,挑出了两段话,对其加以赏析,适当的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总结秋的气味是哪些,最后进行了一个对比阅读。
不足之处:整个课堂讨论氛围不足,导致教学进程过快,讲解不够细致,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很难深入其中。并且,最后的对比阅读可以删去,节约时间,将前面人物分析,环境的分析讲的更加仔细一点。总而言之,本堂课仍较为稚嫩,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
贺佳琦的课堂评价
七年级备课组长沈新明评贺佳琦老师
-
-
- 课文讲解过快,没有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展示答案过快;
- 文章主旨讲解过于简单。
-
九年级备课组长刘燕评贺佳琦老师
-
-
- 过程太快了,没有让学生参与进去;
- 炙子讲错了,应为工具;
- 讨论环节题目不明确,且时间太长了;
- 作为散文,没有必要分析游踪,主要可以从“秋天”和“气味”两个词入手,“气味”这一部分分析没有着重去分析,重难点不突出。
-
八年级龙艳华评贺佳琦老师
优点:
-
-
- 作者和背景介绍详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
- 授课声音具有亲和力;
- 授课思路清晰;
- 当堂训练环节全程深入到学生中去,并指导学生写作。
-
不足:
-
-
- 在画“行踪路线”过程费时太多,且展示效果不佳;
- 关于“气味”“情感”和“小结”这三个重点部分用时太少,重难点没把握好;
- 当堂训练题目设计得较好,但是时间不够,未全面展现学生的作品。
-

贺佳琦的赛课反思
《秋的气味》选自林海音的《北平漫笔》,写作风格是最容易让广大读者接受的一种风格,文风质朴无华,就如同一碗白水,虽不如烈酒豪迈,也不茗茶婉约,用的是最平凡的味道,给的是最深刻的记忆。文章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热爱。
我选择四季的色彩作为课程导入,春之色为希望的绿;夏之色为万物的鼎盛的金;秋之色为丰收的赤;冬之色为蕴含无限生机的白。由此引出作者别具一格的写法,以特殊的气味介绍北平的秋。我先以画简易地图的方式让学生小组合作,跟随文章,走进作者笔下的北平,再提出作者笔下不仅仅特殊在美食的气味,更是抓住了一个普通的小人物老五的手艺精湛、公平亲切、诚朴随和的形象,由此得出北平秋的气味既指(1)“西单牌楼”处栗子、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的香味,也指“安儿胡同口儿上”烤羊肉味。(2)指家庭和睦、快乐的祥和之味。(3)指老五的公平、亲切所带来的和谐氛围之味。(4)借写北京秋的气味,来展现北京人和平共处的精神状态。最后得到作者以小见大,展现出对北京生活的热爱之情。当堂训练选择以学生自己记忆里家乡冬季的印象为主,仿写家乡冬季的味道,练习这种语调平实、语言精炼的写作手法。
整堂课下来,还是发现了很多自身的问题。先是在时间分配上未能及时把握,在小组讨论环节停留太久,导致后面环节过于匆忙,再是在文中重点部分,停留时间太短,未能给予学生太多思考的时间,导致进度太快,没能照顾到全部学生的理解程度。在以后的授课过程里应该吸取经验,把握课堂节奏,抓住阳光高效课堂的内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