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致远学校

教师成长 / 教研教学

《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二十八期 | 语文组

在经过学期阶段性练习测评后,学部晒课活动继续进行。本周语文组推选刘雅文和贺佳琦二位老师晒课,他们的课题分别是《搭船的鸟》(三年级)和《白杨礼赞》(八年级)两篇课文。





关于刘雅文的课堂教学评价


文婕(二年级语文):

教学思路清晰,但是整堂课少了一些激情。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词非常好,可以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刘老师还总结了观察事物的方法:“看、听、闻、摸、尝”等,并应用到观察形象生动的翠鸟图片。这里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看到的翠鸟,而不是直接将课文中描写的词语出示出来。之后在讲翠鸟捕食动作时运用表演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很好地理解好捕鱼动作。

尹文青(二年级语文):

优点:1、教学节奏紧凑,思路清晰,整堂课较为完整。2、教学环节设计能较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上台表演小鸟捕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几个动词的理解。

不足:1、整堂课教师几乎没有走下讲台。2、在分小组读完课文后,老师没有做出任何点评;以及学生拖音较重,老师没有及时纠正。3、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缺少引导,学生给出的回答老师直接忽略,不能走近学生。

贺莹梅(四年级语文):

首先雅文老师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但整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可以有多种朗读方式,提出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图片展示出示太快,应让学生观察再从中引导学生对鸟的外形进行评价。随堂练习设计不错,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一些。

曾小娇(三年级语文):

本单元是个全新的单元类型,是专门指向习作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细致”带来的好处。

优点:1、刘老师教态自然,本堂课首先以课后第一题为教学切入点,设计的非常好!2、让学生扮成翠鸟做捕鱼的动作,一下子就让课堂活跃起来。3、最后的随堂小练笔设计的非常好,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应多给点时间。

不足的地方:1、大多数都是老师直接回答问题,应多让学生自己读、说、想、演,让学生亲身经历,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的过程,体会翠鸟的美丽,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2、整堂课几乎没有走下讲台。3、整节课几乎没有点评;应多用鼓励的语言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贺丽娟(1-3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1.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主题是让学生学会观察。雅文老师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设计较合理,并能通过课后第一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观察不仅可以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一尝。但在引导学生方面还有点欠缺,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可置之不理或者一口否认,也许是怕孩子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吧,平常我们还是应就着孩子的话题顺势引导学生讨论下去。

    2. 语文课的学习离不开朗读,这一点雅文老师做的较多,但忽略了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小组读,男女读,个别读)以及有感情的朗读。

    3. 能抓住低年级特点,对小鸟捕鱼的动作让孩子进行表演,非常不错,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如动作能做的到位就更棒了)。

    4. 最后环节的小练笔设计的不错,唯一不足的是给予孩子的时间短了点,没有让孩子好好发挥。

    5. 让孩子回答问题时,雅文老师大部分是让全班学生一起回答,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老师给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单一了点,应该要注意每个学生独特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




戴玲华(四年级语文):

优点:1、准备充分,条理清晰。2教学思路清晰,呈现了一堂完整的课。

不足:1、教师提问基本上都是一起回答,很多学生浑水摸鱼,特别是后进生。2、朗读的时候,方式基本上是齐读,可以采取更多的方式,比如个人读、小组读、男女生读。3、教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够。

朱晓莉(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刘老师亲和力十足,整体教学风格很符合低段语文教学。

本次课堂存在的问题:1、整个教学过程全程没有走下讲台,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2、刘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诵,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吼,如果可以适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3、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缺乏激励性,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课堂反馈。4、文末点题这个问题对于低学段的孩子存在拔高教学。5、最后的小练笔,后排有5个学生仅找本子就花了1分钟时间。如能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拿出学科所需要的文具书籍的习惯就更好。6、整节课没有看到小组合作环节。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兼指导教师):
雅文老师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作为指导老师我就整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多说几点:

  1. 学生读书时拖音太重问题,教师应花点时间去纠正,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可以分组读,可以个人读。

  2. 课堂氛围太过自由,语言思维度有待加强。教师可采用多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应该单独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而不是一直让学生依赖老师。

  3. 图片出示太快,应让学生先观察再引导其描述鸟的外貌。

  4. 修辞手法的教学问题,也同样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回答,然后教师指导。

  5. 关于翠鸟捕鱼这节,师读生做动作这个环节很好,但整个过程节奏太快了,没有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

  6. 教师在拓展学习中对于学生回答的搭公交车这个问题可以再拓展一下,而不是忽略学生的问题,直接让学生进入老师的问题,缺乏应对机智。

  7. 当堂检测应让后进生先回答,或者以小组比赛回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8. 课堂小结时,板书内容应改在当堂检测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整体印象,然后去做当堂检测,这样效果会好一点。


王冉

刘雅文在《搭船的鸟》这节课里有两个环节设计的好,但还有很大发掘空间。其一是:讲完翠鸟捕鱼后,要求各小组根据捕鱼动作进行翠鸟捕鱼的表演。这类似于课本剧的片段表演,形式新颖,学生也乐于参与,但演戏最强调的是入戏要深,动作要惟妙惟肖,大方得体。从这一点来看,上台表演的两位学生虽有点表演的味道,但还是不够到位,老师既要及时鼓励,又要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其二是:讨论环节,“如果一个陌生人让你搭车,你会坐吗?”其用意是要得出“小鸟对人的信任”这么一个结论。但老师没有放开手脚来讨论,无法从学生的观点和看法中接上话来进行引导,还是自说自话地说出了那么一个结论。其实,完全可以换成如下问题:1、翠鸟是第一次光顾这条小船吗?2、渔夫、作者和母亲他们打扰了这只翠鸟吗?这样或许更容易得到“翠鸟信任人”的结论。最后,我们还可以设计让学生想象着这样一个画面:“一条小河、河中有一条小船、披着蓑衣的渔夫不停的摇着撸、漂亮的翠鸟立于船头、母亲和我坐在船篷里,我好奇地直视着小鸟。”对作者的幼年生活来说,这是一个和谐而富有情趣的画面,所以值得用文字记载下来。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想象让课堂教学达到“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这个教学目标。

李校长

刘雅文老师的课——《撘船的鸟》,从字、词、句理解掌握到逐段讲授,从修辞到文法,几乎涵盖了语文的方方面面,可讲可不讲的都讲了,正是因为这种“完美”才使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得不到突出,更难得到到突破。常言道:断其十指如断其一指。上课也一样,就是要抓关键,要扣重点,破难点,逐词逐句逐段讲下来,不仅老师累,学生也难有实质性的收获。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能力,所以就要扣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课文后面的练习二来突破,再通过拓展延伸练习——观察西瓜来巩固,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水到渠成了。


刘雅文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先是从课后习题一入手,让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观察,引出第一段中雨景和船夫的描写,得出是从眼睛看和耳朵听两方面进行观察的,再对于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行拓展。第二段是作者对翠鸟的外形的一个观察,从羽毛、翅膀、长嘴的颜色来体现它是彩色的。与鹦鹉的比较得出外形的美。作者看到鸟搭在船上有何想法引出第三段,然后第四段让学生圈出描写小鸟动作的词语,想象捕鱼场景,从五个动词中得出小鸟动作敏捷。文章的最后揭秘了这只鸟是只翠鸟。整堂课的结尾做一个对主题的升华,从搭字入手,体会鸟对“我”的信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整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问问题时也没有考虑到所有学生;

  2. 对于问题的引导有所欠缺,也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

  3. 整堂课缺少了小组合作和学生自主学习;

  4. 鼓励性语言较少,对于回答积极的学生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堂课的问题还有很多,谢谢各位老师、各位领导的耐心倾听和给出的建议,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正不足的地方。



关于贺佳琦的课堂教学评价


程安雲(八年级语文)

优点:1、作为一名新老师,贺老师上课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2、基本把握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高校课堂模式。3、课堂上对学生的字词进行了及时的纠错。

不足:1、导学案设计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学情。只是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完成。2、预习检测无法全面把握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整堂课节奏较快,没有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就直接出示了答案。

龙艳华(八年级语文)

优点:1、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得体;2、课堂结构较完整,把握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要求;3、题目的设计抓住了平时阅读常考的点,亦契合对文章内容的要求。

不足:1、导入部分费时较多,内容在导学案中已有体现;2、预习检测用时较少,无法全面把握学生预习情况;3、在分析白杨树形象和探究环节,所有问题的设置符合平时考试阅读题型的提问方式,但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和答题就公布了答案。另外,如果能够对这类答题技巧做适当的归纳,有助于学生今后的答题规范;4、整堂课节奏太快,知识点较多,学生无法全部吃透,如果能将探究环节放在第二课时,效果会更好。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

优点:刘老师青春阳光,有活力;教态亲切自然,亲和力强;语文素养高,潜力大;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课堂气氛好,学生能踊跃发言。课件精美,问题设计有层次。

不足:1、内容讲解有点快,像蜻蜓点水,不细致,把两节课内容压缩成一节课完成,没有深入文本解读,学生难以深入了解课本内容。2、教学与学生互动,分组讨论得分后,没有结果,应小结一下,并进行鼓励。3、没有板书,重点内容应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做笔记,以后便于复习。4、划分结构层次,没有告诉学生 段落划分方法 ,应该告诉学生划分层次的基本方法 ,本文由外到内,即外形到内在品质。

肖超臣(课改名师)

优点:1、准备充分,课前对课件进行了多次修改和磨课,使用了导学案教学。2、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样子,运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氛围还不错。3、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过程流畅。4、当堂训练题目设置得好。5、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温和。不足:1、讲课和导学案有点脱节,环节的设置不统一。2、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围绕“白杨礼赞”这个题目来展开,通过分析白杨树的形象和作者如何礼赞白杨树这两个方面来展开教学,中间穿插写作手法的讲解。3、重点没有讲清。关于象征手法和怎么把白杨树和西北农民联系起来这要讲清讲透。

王冉:

《白杨礼赞》作为一篇精读课文,一般至少需要两个课时,而贺佳琦老师今天似乎想用一节课的时间把课文通讲一遍,这就难免不蜻蜓点水了。首先是划分文章层次,学生只是粗略地默读一遍课文,一般都不大容易完成好分层任务的。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文本阅读,了解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后,再从整篇课文的结构上讨论分层问题才较为合理。

礼赞是最高级别的赞扬,让学生从整篇课文中找出那些赞美的句子,然后分析其情感变化的原因,这样就能在第2、5、7自然段多花点时间去品读关键的词语。尤其是第7段出现四个“难道”的排比句,那是从写白杨树过渡到写人(西北的军民)的重点句子,尽管贺佳琦老师作了较为精彩的范读,但没有仔细去分析作者感情的强烈变化,没有去挖掘究竟是什么因素将树和人联系起来了。

《白杨礼赞》是一篇选入教材接近四十年的老课文,如何做到旧文新讲呢?我以为在第二课时可以作这样的拓展:四十年代初西北大地上的军民是指哪些人?当时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艰苦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军民有着怎样的精神状态,他们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一个旧文人又是如何成为新中国极为著名作家的?这种课堂拓展与今年纪念建党100周年联系起来,显得特别有意义。

李校长

贺佳琦老师的课——《白杨礼赞》,整堂课老师讲得太多了,给学生学的时间太少,“先学”时间不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以到位,致使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互动不起来。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也有待进一步优化,与学校推行的“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在形似上仍有些距离。在教学环节的处理上应紧扣文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过渡句中的那几个关键词语、短语“极普通”、“实在是不平凡的”、“决不是平凡的”、“不是平凡的”来突破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即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到外形、再到内在品质(不平凡),最后再到象征体(北方的农民),结尾通过对比回到标题——礼赞!教学的思路要清晰,切入点找准了,犹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


贺佳琦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的典范名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白杨树由衷的赞美之情。

授课过程中我设置有关树的诗词导入,与学生交流,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全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文内容方面,我重点先分析了白杨树的形象,由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展现白杨树的内在精神特质,再由此精神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百折不挠、力争上游的北方农民、哨兵及坚持抗战的北方革命战士。在语言分析上,摘取文章首段、第七段和结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讲述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依据这堂课,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里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导入前提部分花费过多时间,导致在预习检测用时较少,无法全面把握学生整体的预习情况;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未能突出重点,白杨树和西北农民的关系没有具体、有条例的展现,象征体的迁移不够简练顺畅;最后总体来看,整堂课的节奏过快,知识点设置较多,未能考虑学生整体的接受程度。

以此为学习方向,我将吸收同事们的建议,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改正不足之处,争取在教学中取得更大收获。



供稿:课改办公室    图片:语文教研组     编辑:张艺佳    审核:王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