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二十六期 | 神舟学校教师示范课座谈会(语文篇)
为了进一步落实当前“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的管理目标,10月29日,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了南昌市神舟学校和南昌市恒昇学校周杭等五位骨干教师到校作示范教学,五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课堂风度恰似这芬芳四溢的金秋丹桂,沁人心脾,他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用精彩的课堂诠释了我们的“阳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后,五位老师与我校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诫子书》篇幅短小,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辞约意丰,有谆谆教诲,更溢殷殷情怀。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经典警言以自励。
一、复习巩固,温习“诫”之内容
由于是第二课时,领悟《诫子书》的深刻内涵必须建立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第一步首先应从复习巩固重点字词开始,由字词到句,循循渐进。第二步才是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堂语文课,假如不读书,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书,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书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尤其《诫子书》,篇幅短小,但文质兼美,尤其适合朗读,带领学生跟随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情感的深沉,感受家书的情韵。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告诚我们:“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一堂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唯一遗憾的是,我的这堂课,读得较少,复习巩固完生字词后仅仅读了一遍。)
二、理解赏析,领会“诫”之深刻
从文眼“静”字入手,自然过渡到对文本成才成学所需条件的分析,以及“静”“才”“学”三者关系的梳理,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关键词提取出诸葛亮告诫的内容,由教师总结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通过告诫内容的排序,解决本文的结构问题以及对“静”的理解。
然后由用意领会“诫”中的情感,自然过渡到告诫的背景的探究。讲解诸葛瞻表面聪慧背后的隐患,让学生领悟到诸葛亮教子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情感的探究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觉得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有深度有温度,加深文本主旨的理解。
三、揣摩语言,品析“诫”之有力
在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多么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者是深刻的思想情感,都需要用语言来表现出来。《诫子书》语言以对偶句和双重否定句为多,展开语言特色的分析,再次诵读关键句子,让学生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虽短,但语言却深刻,再由分析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过渡到正反对比的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诫”的良苦用心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感受“诫”之影响
拓展迁移可以达到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它不仅能使课堂焕发活力,还能极大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诸葛亮把生平智慧化为谆谆教诲写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短短86字,既是“言传,也是自己用一生的鞠躬尽瘁留给子孙的“身教”。这样宝贵的文本,肩负着特别重要的使命,既要向学生传递文中智慧,更要传承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一一诸葛家风。
由诸葛瞻结局的拓展至家风家训的拓展,既能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多阅读,从而引发对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以关于“座右铭”的挑选加入“写”这一环节,以及共勉“立志”的三句话,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五、关于课堂语言
语言生动,课堂才不会生硬。教师的魅力,很重要的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每堂课我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情感与温度,因为上课精神饱满,面含微笑,语调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学生更容易被吸引,更容易很快领会并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在心中组织好充满情感的语言,不仅是为了使课堂看起来更流畅连贯,也因为有情感的语言才能拔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没有情感的课堂语言将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在组织教学语言时,思考如何把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尽可能做到讲人如见其人,讲物栩栩如生,讲事如临其境,讲景历历在目,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朱晓莉(4-6年级备课组长)
最后,从课前到课后周老师让我看到了一节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语文课,真是受益匪浅!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
周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的衔接非常顺畅,非常值得学习。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展开学习。
纵观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非常的好,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个人的一点看法:
贺佳琦(八年级语文)
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周老师的课富有韵味,呈现了一堂真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知识掌握不断深化。
评价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准确合理。周老师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改进之处:如果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自主讨论环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会更好。
周坤珊(七年级语文):
周杭老师的示范课对我启发很大:
总而言之,周老师的课让我收获满满,尤其是我自己在讲这堂课时问题频出,这堂示范课让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加快成长的步伐,能慢慢成长像周老师一样能够自信地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语文老师。
刘燕(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周杭老师的课很有特色:
唯一的不足是语速稍微有点快。
肖超臣(课改名师)
一个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家,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即使是最不活跃的学生都能调动起来,即使是最无序的课堂也能变得有序。今天的这堂示范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如何指挥一支并不熟悉的队伍谱写一曲动听的乐曲,让我们感受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从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二、课堂设计方面(关键)
课堂气氛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互动上,关于这点,周老师做得很好。首先,她利用上课前的晚自习时间到班上和学生有个互动和了解,并且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喊出不少学生的名字来,掌握了学情,学生也找到了存在感,课堂也就能积极去参与。另外,她始终贯彻小组加分的方式,及时的进行掌声鼓励,这些措施都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氛围,所以整堂课下来,气氛很活跃。
教学是门残缺的艺术,即使是再精彩的课堂,都可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建议:
王冉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有着独自的承载,我国的语文同样也是如此,它担载着语言与思维训练、优秀文化传承、审美能力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的熏染等功能。这样的标杆就竖立在河的彼岸,语文教师就是那个握篙撑船的人,他担负着把一批批学生送达对岸的责任。
这次我们邀请到南昌市神舟学校的周杭老师就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撑船人,她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诸葛亮仅有86字的《诫子书》,周老师从一个“静”字的意涵理出“静”“才”“学”三者的逻辑关系,一眼即瞥见其厚实的文言文功底。“双重否定句”、“对偶句”的剖析与朗读,不仅是语法的解读,更是一种古文韵律美的欣赏。“修身”、“养德”、“淡泊”蕴含着古朴家风和优秀文化,“明志”、“致远”是家国情怀的价值指向,这样的字眼周老师舍得花时间去扣!
书内的东西固然要弄明白,但还有极为重要的书本外的天地。周老师适时提出了“诸葛亮为何要写这封信”的问题,然后把诸葛瑾(兄)、诸葛瞻(子)、诸葛尚(孙)等一并发掘出来,用历史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为拓展学生视野,周杭老师还列举了“岳母刺字”、“梁家一庭三院士”、《傅雷家书》等,给学生指示一个读书方向。
课后,周老师总是诚恳地要求我们给她的这堂课多提意见,同时我们还广泛地交流了各自学校教学教研的举措。一个九零后的年轻教师不仅课堂教学那么富有灵气,还在与人打交道时是如此的谦逊低调,何愁前路不开阔?
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此语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个提示,但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个提醒,因为语文教师乃是渡人之人,所以教师的读书与积累,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即是“固本”和“浚源”了。
李校长
周杭老师送来的这堂《诫子书》,给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肃的问题,即语文课的内涵。我们常说优秀的老师用教材教,平庸的老师教教材。周老师的这堂《诫子书》,就文本而言,用周老师自己的话说“字字珠玑,句句哲理”。教学中周老师基本做到了以字领词,以词领句,以句领篇,因篇论道,先走进教材,后走出教材(拓展),到课堂最后,将诸葛亮家世的补充展示,以及“岳母刺字”、“梁家一庭三院士”、《傅雷家书》等古今诫子楷模介绍,并要求学生抄写文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直至老师送语等,无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层次、递度明显,由课内而课外,梯次推进,体现出老师自身功底深厚,加之老师极富亲和力地交流、鼓励、引导,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瑕疵之处就是课堂诵读少了些。

周杭老师关于《诫子书》(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
《诫子书》篇幅短小,字字珠玑,句句哲理,辞约意丰,有谆谆教诲,更溢殷殷情怀。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经典警言以自励。
一、复习巩固,温习“诫”之内容
由于是第二课时,领悟《诫子书》的深刻内涵必须建立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第一步首先应从复习巩固重点字词开始,由字词到句,循循渐进。第二步才是读。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堂语文课,假如不读书,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书,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书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尤其《诫子书》,篇幅短小,但文质兼美,尤其适合朗读,带领学生跟随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情感的深沉,感受家书的情韵。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告诚我们:“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一堂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的。(唯一遗憾的是,我的这堂课,读得较少,复习巩固完生字词后仅仅读了一遍。)
二、理解赏析,领会“诫”之深刻
从文眼“静”字入手,自然过渡到对文本成才成学所需条件的分析,以及“静”“才”“学”三者关系的梳理,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用关键词提取出诸葛亮告诫的内容,由教师总结归纳,在归纳的过程中,通过告诫内容的排序,解决本文的结构问题以及对“静”的理解。
然后由用意领会“诫”中的情感,自然过渡到告诫的背景的探究。讲解诸葛瞻表面聪慧背后的隐患,让学生领悟到诸葛亮教子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在潜移默化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情感的探究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觉得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有深度有温度,加深文本主旨的理解。
三、揣摩语言,品析“诫”之有力
在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多么优秀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者是深刻的思想情感,都需要用语言来表现出来。《诫子书》语言以对偶句和双重否定句为多,展开语言特色的分析,再次诵读关键句子,让学生在揣摩语言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虽短,但语言却深刻,再由分析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过渡到正反对比的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诸葛亮“诫”的良苦用心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感受“诫”之影响
拓展迁移可以达到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它不仅能使课堂焕发活力,还能极大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诸葛亮把生平智慧化为谆谆教诲写给自己的儿子诸葛瞻。短短86字,既是“言传,也是自己用一生的鞠躬尽瘁留给子孙的“身教”。这样宝贵的文本,肩负着特别重要的使命,既要向学生传递文中智慧,更要传承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一一诸葛家风。
由诸葛瞻结局的拓展至家风家训的拓展,既能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开阔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多阅读,从而引发对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最后以关于“座右铭”的挑选加入“写”这一环节,以及共勉“立志”的三句话,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五、关于课堂语言
语言生动,课堂才不会生硬。教师的魅力,很重要的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每堂课我都十分注重语言的情感与温度,因为上课精神饱满,面含微笑,语调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学生更容易被吸引,更容易很快领会并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在心中组织好充满情感的语言,不仅是为了使课堂看起来更流畅连贯,也因为有情感的语言才能拔动学生求知的心弦,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没有情感的课堂语言将是苍白无力的,更谈不上感染学生。在组织教学语言时,思考如何把无声无情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尽可能做到讲人如见其人,讲物栩栩如生,讲事如临其境,讲景历历在目,以此来感染学生,增强其艺术表现力。

关于周杭老师示范课的评价
朱晓莉(4-6年级备课组长)
-
-
- 周老师文学功底扎实,课堂韵味十足,整节课很流畅,让我感受到了一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
- 周老师多次提醒学生要多读书。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可见语文积累的重要性,周老师课堂上出口成章,信手拈来,足见她平时是多么重视语文的积累和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
最后,从课前到课后周老师让我看到了一节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语文课,真是受益匪浅!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
周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上的衔接非常顺畅,非常值得学习。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展开学习。
纵观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师生互动非常的好,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个人的一点看法:
-
-
- 学语文是个慢功活,如果课堂上有些时候语速能再缓一点,可能会更好。
- 整节课上读的次数还是偏少,如果能在品析句子的时候适时加入朗读可能会让学生更有语感,并且可以随时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 课件字体偏小了点,后面的学生看不见。
-
贺佳琦(八年级语文)
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周老师的课富有韵味,呈现了一堂真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知识掌握不断深化。
评价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准确合理。周老师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改进之处:如果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自主讨论环节,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会更好。
周坤珊(七年级语文):
周杭老师的示范课对我启发很大:
-
-
- 课前准备相当充分,并且文学底蕴深厚,讲课时生动自然且充满文学意蕴,哲理性和趣味性十足。
- 善用引导性和鼓励性语言,会有意识的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乐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充实自己。
- 周老师会走进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读课文,细心认真地与学生交流甚至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种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能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 老师善于观察,会细心地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作风,比如会提醒学生把书拿起来读,读书时应端正坐姿,写字时应注意手的摆放姿势等等。
- 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自然地将整堂课的重点知识展现出来。
- 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会耐心地等待、鼓励学生慢慢的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会很好的鼓舞学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
-
总而言之,周老师的课让我收获满满,尤其是我自己在讲这堂课时问题频出,这堂示范课让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加快成长的步伐,能慢慢成长像周老师一样能够自信地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语文老师。
刘燕(九年级语文备课组长)
周杭老师的课很有特色:
-
-
- 上课非常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比如说会关注到全班的学生,对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期许;在学生回答环节会及时点评,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笑容亲切,声音甜美 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节课。
- 备课充分,注意细节。
- 比如会提前一天去备学情,并且记住学生的信息,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会注意肢体动作跟语言对学生的引导;带着音乐和学生一起读,把握学生的节奏。
- 充分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素养,文学功底深厚,语言流畅富有激情。
- 过程逻辑性强,过渡语流畅,衔接自然。
- 善于运用以前的知识点以及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现有的知识点。
-
唯一的不足是语速稍微有点快。
肖超臣(课改名师)
一个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家,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即使是最不活跃的学生都能调动起来,即使是最无序的课堂也能变得有序。今天的这堂示范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家如何指挥一支并不熟悉的队伍谱写一曲动听的乐曲,让我们感受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从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 教师基本功方面(前提)
-
-
- 激情:语文课堂非常注重情感的培养,所以语文课堂就要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而教师首先要有激情,周老师上课很有激情,感染力强。
- 语言: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是美的,生动的,富有诗意的。周老师的课堂语言很美,衔接自然,有文采,有诗意。
- 肢体语言:微笑、掌声、鼓励、引导、走到学生中去,俯下身子去听,一堂形象生动的课,必定也有老师的丰富的肢体语言,周老师的课很好的做到了这点。
-
二、课堂设计方面(关键)
-
-
- 课堂设计行云流水、过渡自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 知识容量大、知识性强,拓展迁移很到位,课堂有深度。
- 非常有语文味,从字词的复习到内容、写法的赏析,处处体现着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没有上成常识课、历史课,是一堂很有语文味的课。
-
- 师生互动(保障)
课堂气氛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互动上,关于这点,周老师做得很好。首先,她利用上课前的晚自习时间到班上和学生有个互动和了解,并且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喊出不少学生的名字来,掌握了学情,学生也找到了存在感,课堂也就能积极去参与。另外,她始终贯彻小组加分的方式,及时的进行掌声鼓励,这些措施都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氛围,所以整堂课下来,气氛很活跃。
教学是门残缺的艺术,即使是再精彩的课堂,都可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几点是我的一些建议:
-
-
- 在讲解“静、才、学的关系”这个环节时,还可以讲得更透彻些。
- 小组加分这个环节的最后要有个总评和汇总。
- 教师的基本功很好,书写方面要是再好些就更完美了。
- 对诸葛亮的介绍还可以补充我们九年级即将学到的《三顾茅庐》和《出师表》。
-
王冉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有着独自的承载,我国的语文同样也是如此,它担载着语言与思维训练、优秀文化传承、审美能力培养、情感与价值观的熏染等功能。这样的标杆就竖立在河的彼岸,语文教师就是那个握篙撑船的人,他担负着把一批批学生送达对岸的责任。
这次我们邀请到南昌市神舟学校的周杭老师就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撑船人,她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诸葛亮仅有86字的《诫子书》,周老师从一个“静”字的意涵理出“静”“才”“学”三者的逻辑关系,一眼即瞥见其厚实的文言文功底。“双重否定句”、“对偶句”的剖析与朗读,不仅是语法的解读,更是一种古文韵律美的欣赏。“修身”、“养德”、“淡泊”蕴含着古朴家风和优秀文化,“明志”、“致远”是家国情怀的价值指向,这样的字眼周老师舍得花时间去扣!
书内的东西固然要弄明白,但还有极为重要的书本外的天地。周老师适时提出了“诸葛亮为何要写这封信”的问题,然后把诸葛瑾(兄)、诸葛瞻(子)、诸葛尚(孙)等一并发掘出来,用历史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为拓展学生视野,周杭老师还列举了“岳母刺字”、“梁家一庭三院士”、《傅雷家书》等,给学生指示一个读书方向。
课后,周老师总是诚恳地要求我们给她的这堂课多提意见,同时我们还广泛地交流了各自学校教学教研的举措。一个九零后的年轻教师不仅课堂教学那么富有灵气,还在与人打交道时是如此的谦逊低调,何愁前路不开阔?
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此语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个提示,但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是个提醒,因为语文教师乃是渡人之人,所以教师的读书与积累,研究学生、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即是“固本”和“浚源”了。
李校长
周杭老师送来的这堂《诫子书》,给我们的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严肃的问题,即语文课的内涵。我们常说优秀的老师用教材教,平庸的老师教教材。周老师的这堂《诫子书》,就文本而言,用周老师自己的话说“字字珠玑,句句哲理”。教学中周老师基本做到了以字领词,以词领句,以句领篇,因篇论道,先走进教材,后走出教材(拓展),到课堂最后,将诸葛亮家世的补充展示,以及“岳母刺字”、“梁家一庭三院士”、《傅雷家书》等古今诫子楷模介绍,并要求学生抄写文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直至老师送语等,无不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层次、递度明显,由课内而课外,梯次推进,体现出老师自身功底深厚,加之老师极富亲和力地交流、鼓励、引导,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一般顺畅。瑕疵之处就是课堂诵读少了些。
供稿:课改办公室 图片:课改办公室 编辑:张艺佳 审核: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