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二十三期 | 数学组

本周二,数学教研组在小学和初中各推出一位老师到义教部参加校级层面的晒课。李仰清在二(1)班上了“观察物体”一课,刘晓静在八(3)班上了“正比例函数图象及其性质”一课,课后魏天玲组长组织全组教师对这两堂课展开了详细的点评。
关于李仰清老师的课堂评价
彭毅(一年级数学教师):李老师的这节课亮点众多,值得我们新老师学习:她首先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以盲人摸象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按照“先学后教”的模式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讲课时精心设计了小组活动和课堂小游戏,尤其是运用了很多实物教具,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还采用了“棒棒棒!你最棒!”的趣味表扬方式,整节课结构完整清晰,时间把握得当,学生积极性高,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融合,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为我们新老师讲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戴雨朋(1-3年级备课组长):优点:1、课前准备充分,用心制作正方体,准备大熊猫玩具等实物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具体;2、声音优美柔和,教态端庄,评价学生得体,能做到及时表扬学生;3、小组活动的游戏环节,反映出学生的反应力和观察力,小组合作得不错。不足:板书欠缺,只有课题。
贺苏云(课改名师兼4-5年级组长):本课各环节衔接流畅,设计合理,小组活动纪律佳,讨论热烈,老师亲和力强,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好。建议:1、在讲到如何全面观察物体时,学生发现,人转动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自己转动,一种是人围绕着物体转动。学生说时,李老师未及时领会学生的意思,此时应鼓励学生思虑周全。2、总结时,李老师说应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这里可以更具体一些,不同方向,一般表示“前、后、左、右、上、下”。3、李老师板书只有课题“观察物体”,重点内容如:如何全面地观察物体的方法,分两点写在黑板上,可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刘 峰(六年级组长兼数学教师):整堂课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德贯穿”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形”而且有“神”。李老师讲课思路非常清晰,插入了很多教学活动,比如:盲人摸象、游戏看谁反应快。老师精心制作了学具,以熊猫实物带入课堂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建议:板书要改进,要求学生诵记板书中的知识要点。
龙路路(六年级数学):李仰清老师今天所讲的《观察物体》有着明显得特点。1、利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新课,能引发学习兴趣;2、教态端庄、准备也很充分,既有实物玩偶熊猫又有学具正方体,更能推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观察图片确定物体的位置,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课堂游戏很好,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集中能力;5、小组讨论和纪律方面都非常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6、表扬很及时。
岩建星(六年级数学):李老师对学生很温柔,课堂上总是面带微笑,教姿教态非常好。故事导入很吸引孩子,也很适应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在孩子们回答完问题老师也会及时表扬。时间把控的比较好。建议:游戏需要改进,还有板书可以写点重点。
魏天玲(课改名师兼教研组长):本节课教学的一开始李老师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景,从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小熊为素材,让学生观察不同方位小熊,并说说自己所站的位置看到了什么,把学生的眼球一下吸引了过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识、识图方法是非常困难的,如果光靠传授、讲解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老师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方法,花大量的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去展示、去游戏。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真实的、完整的、生动的。建议:1、板书重点内容,如总结归纳观察物体的方法;2、游戏环节的设置要与本节课内容相符合。
王冉:今天李仰清老师给大家晒出了一堂较为成功的低年级“阳光高效课堂”的数学课,全课完整地演绎了“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核心理念。有几个环节做的很好:自学指导环节,学生就有可喜表现,即除了用左右手来判别小熊脸部朝向外,还能通过小熊头上的蝴蝶结的有无来辨别朝向正确与否,观察极为仔细;自主探究、课堂练习、游戏、当堂检测等环节都非常顺利、流畅,没有出现丝毫的停顿、卡壳现象,师生间的互动都是在轻松中完成。至于观察正方体上的圆圈数这个游戏,似乎与本节课联系的不够紧密。若能将正方体改成长方体的房子,旁边画上门之类的图案,然后把各面拍成照片,再放在PPT上依次呈现出来,让看到相同图案的同学抢答,这样就能突出“观察物体”这个重点了。另外,在活动小结或课堂小结时,要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表述能力,若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启发补充。
李校长:李仰清老师的课堂很好贯彻了“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与理念,且理解到位,执行完整,操作也得当。使整堂课的“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形神兼具,且思路清晰,递次推进。看得出李老师对这堂课备课很用心,无论是教具的设置、游戏的设计,还是检测题的推出,都经过了一翻斟酌。虽然游戏这一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具的使用尚需充分合理利用,但就本堂课而言还是瑕不掩瑜的。
今天我主讲的是二年级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算可以。
先就我这节课来说一说教学思路。首先,我是以一个讲故事的形式来导入新课,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要想全面掌握一个物体的特征就要对物体先进行细心地观察,从而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之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68页例1,并完成相应练习,此举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认识“方向”的重要性,让学生自己说出站在熊猫的不同方向看到熊猫脸部的朝向是不一样的,“前后”是最好分辨的,难点是“左右两侧”,学生最容易出错。所以我采用了实物加学生演示的方法,旨在加深学生印象,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然后就是当堂检测,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针对学生的错误再次亲身演示引导,中间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也是为了让学生对在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看到的情况可能是不一样的加深印象。
教学设计终归是预设,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板书不够。只写了课题,以后上课可以在讨论或思考问题的时候去板书,内容可以是一些总结性的句子。其次,设计的游戏缺乏意义。原本是想通过实物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但是我却没有向学生强调清楚。这个游戏如果能把正方体的方向变化一下,再让学生去观察,就更能体现设计的用意。再次,游戏中用到的正方体可以考虑换成其他学具,比如,房子加上一些门、窗,最好不要是像正方体每个面都一样,这样更能体现每个方向的不同。最后,课堂的结尾没有对导入环节的故事进行呼应。如果能再点一下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更能体现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去对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的重要性。除了上面谈到的这4点需要反思外,其实还有一些,比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要求不够,比如徒手连线的现象还是存在;此外还是有个别同学没有认真积极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总之,经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之后,收获很多,非常荣幸能够得到那么多老师和领导们的批评指正,这将会成为我教师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于刘晓静的课堂教学评价
李桂花(七年级数学):我就刘老师执教的“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刘老师一开始先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接着使用练习题中确定的正比例解析式列表画图,在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时,列出k值正负、图象经过象限、图象走势一览表,学生对于三者的关系灵活掌握。对比k值的正负,观察图象经过的象限变化,根据图象的增减性判断k值的正负性。总体来讲,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那有点小瑕疵就是上课对于后进学生没顾及到;其次就是板书没到位;口述题目过程过于单调了。
谭丹(七年级数学备课组长):1、刘老师的课堂结构比较紧凑合理,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对学生具有启发性。2、本节课没有从K的正负性和k的大小的角度来分析正比例函数的性质。3、教师的提问应该更精准点,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和思路。例如问学生正比例函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的时候,应该加一句联系K的正负性。
汤翠聘老师:就刘晓静老师的这堂课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整节课非常流畅,教态自然。课堂气氛也很好,思路清晰,能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出解答。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在讲图象的时候花的时间过多,没有重点讲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重点有点没有把握住。
刘婷(八年级数学):整个课堂节奏很好,思路很清晰,重点突出,板书方面可以加强。
尹茜(八年级数学):PPT制作简洁明了,比较美观;课堂学习氛围好,回答问题积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关注学生,会总结一些做题小技巧。建议学习作图时老师要先示范,培养学生严谨的习惯,经典题型需要把过程详细写出来。
史龙婷(八年级数学备课组长):整节课堂非常符合“先学后教”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课思路清晰。采用复习导入,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动手自己画函数图象,加深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展开两个讨论:PPT呈现函数图象,思考讨论函数图象特点,总结归纳正比例函数与系数K的关系,以及两个变量的关系;当堂检测完成的好,起到了强化基础的作用。
建议:在针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特征时,可适当结合板书做总结;针对当堂检测,可更加注重学生的答题情况(展示台展示);关于函数变化快慢的知识点需要进行讲解。
甘慧芳(八年级数学):我觉得刘晓静老师整体课堂氛围好,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学生能够动手去做、动脑去想,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课。当堂检测题也有梯度,这样的上课效果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有一个性质没有讲到,还有可以把正比例图象的性质在黑板上总结板书出来,让学生更清晰明了。
尹小勇(九年级数学):画完图象可将学生的通过展示台展示出来,其中对于正比例函数图象只要确定一个点就可以了。
彭斌(九年级数学):课堂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过多依赖多媒体,重点不突出;在没有归纳正比例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前,描点法连接各点时不能用直尺。
彭奎(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缺乏重点知识的板书(可以在学生自学的间隙把重点知识板书);在讲解“性质3”的时候,最好利用前面画图象的四个表格的数据来理解y随x的增大是增大还是减小,仅是在PPT上说,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理解的;不能过于相信学生,还是要用讲台展示练习错误的地方并纠错;有难度的题目也不能只通过口述讲解,还是要板书一个规范的过程。
魏天玲(课改名师兼教研组长):本节课教学设计是通过:学生画正比例函数图象——感悟图象性质——归纳图象性质——利用图象性质解题。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亲身去探索、去体验函数图象是一条直线,感悟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阳光高效课堂。优点:1、整体感觉学习过程逻辑清晰,教学目标明确。2、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充分,讨论环节学生配合的好。3、有讲有问,学生回答积极配合。建议:纠错环节,收集错题,展示讲解;板书重点内容,比如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王冉:从我们“阳光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上看,刘老师的课整体完成的很好,尤其没有出现以往晒课中那种很赶的现象,当堂训练很从容也有层次性。但八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函数和图象,而函数和图象又恰恰是“数形转换”思想渗透的最深刻的知识点,所以至此开始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要从列表、合理选点、直尺的使用、图文大小比例、图象整洁度等因素上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些品质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课件作图能培养出来的,必须老师亲自示范,持续的强调。另外,老师长时间站在黑板前,不走到学生当中去,是难以与学生亲近起来,也不利于发现学情的。
李校长:刘晓静老师的课堂显然理解了学校目前推行的“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并运用到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流程都得以较完整的呈现,教学目标展示到最后的课堂小结、当堂训练,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依序实施。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在“后教”这一环节上还可进一步完善。因为“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最忌全班学生集体答问,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教师在“后教”时通常都是利用展台展示全班最差学生的检测题予以纠错,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弄明白。课堂上,刘老师自始至终是一副教授范式的教态,波澜不惊,平静泰然,恐怕难以带起学生的激情。

刘晓静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在学习了描点法画图象的基础上,使学生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出发,自主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本节课依照阳光高效课堂教学原则,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函数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练习中加深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在自主指导的部分,我设置了让学生动手用描点法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理解。在新课探究部分,让学生观察所画的四个图象并分组进行讨论,找出图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出正比例函数的三个性质,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归纳总结部分,利用表格的形式总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特点,便于学生记忆。在当堂检测部分,由于函数的学习比较抽象,基于本班的学情,当堂检测的题目多为基础题,为了开阔学生数学思维,同时设置了两道稍灵活的题目。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我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气氛不太活跃,时间分配比较紧张,板书不完整等等,希望各位老师对我批评指正。
供稿:课改办公室 图片:数学教研组 编辑:张艺佳 审核: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