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致远学校

教师成长 / 教研教学

《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二十一期 | 综合组

10月22日上午,综合教研组推出郭叙热老师和贺小霞老师面向全校晒课,他们的课题分别是:“电能 电功”(九年级)和“五四运动”(八年级)。课前,两位老师分别在备课组长和师父的指导下进行了磨课、研课。






关于郭叙热老师的课堂评价

王雨涵( 七年级教师 ) : 时间把握较好,新课导入能联系生活实际,但整节课重难点把握不当,且教师声音较小,后面同学可能会听不清。

胡小虎(思品教师):1、建议用视频展现一个以前用的电表,一个当前家庭用的电表,显示出电表上的读数,让学生理解上面的数字与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学会如何看电表。2、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电器,计算并感受它们所消耗电能的多少,做到学以致用。

刘光明(物理备课组长):1、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各环节衔接良好;课件内容精炼简洁,课堂时间掌控的很好;节约用电讨论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2、不足在于声音过小 ,学生自学或练习时不宜说过多的话。3、对于电流做功公式的讲解应该更深入地剖析;电能单位“千瓦时”应从常用单位的角度强化理解,避免生硬;忽略了插卡式电表的知识介绍。

朱桂文(九年级物理):1、电能表上面的数据应该都要讲清楚并且要结合例题讲解。2、本节课老师应具体强调电能和电功的概念,要不然学生在以后做题过程中就会概念模糊。3、本节课的难点是“W=UIT”这个公式的理解以及变形公式的适用范围。另外可以列举生活中电功的例子,比如说:教师两台空调开起来一个小时消耗多少电能。郭老师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细讲,这样会导致学生不会做题,只掌握表面。再补充几点物理教学建议以共勉:物理教学应该要多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学生理解更易;老师应该要提前充分备课,精确把握重、难点和考点;关于实验,老师可以做个演示实验或者播放视频,学生理解更容易了。

颜小斌(物理教师):就郭老师的《电能电功》公开课,谈点自己的想法。优点:1、本课采用了“先学后教”模式,教学模式条理清晰。2、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互动环节。3、学后的对“节约用电”课外讨论环节,也挺好,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增强对知识的了解。缺点:1、对电能表上的参数没详细说明,讲完电能表也还是不够明白。比如“10A(20A)”的物理意义。2、重要的电功公式“W=UIt”没有细讲该公式的使用条件,也没讲该公式的引伸和变形公式,如“W=U2t/R”以及“W=I2Rt”。3、公布公式后,应立马画个电路图并设计习题,加深对该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因为该公式的使用有一个有“同一性”问题,即同一电路,同一用电器。4、缺少学生练习情况的展示。

:郭叙热老师的这节课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形”,但还是缺少了“阳光高效课堂”的“魂”。何为“阳光高效课堂”的魂?我想是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科课程具体内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然后使学生能在巧妙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我们选择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只是赋予了一定教学理念的一个框架,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来附上外形和色彩,师生间的灵动能交相辉映,这样的课堂方可谓“形神兼备”。今天郭老师物理课的师生间活动就缺少了巧妙性和灵动性,如能量转化对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意义?电流做功的价值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将节约用电与温室效应联系起来?还有节能怎样从自己做起?这些问题的研讨都只停留在浅表层。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观察联想和实际的数据计算来回答,物理学科素养(即“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科学态度和责任”)就是在不断解决类似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中得到培养的。

李校长:对“以德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理解肤浅,尤其是对“学”、“练”、“教”这三个字、三个环节的处理特别是课堂时间的分配显然不得法。本课中,授课教师将“先学后教”理解成了“先教后测”,没给学生自学看书的时间就教并测了;在小组学习、展示纠错、课堂小结等环节上均未得到适当呈现。



郭叙热的教学反思

《电能 电功》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入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我今天做得不够。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就如王主任讲到的,只是有了先学后教的躯壳,没有它真正的灵魂。课后我觉得还需要做好以下两个工作。

一、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不同的对比,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例如:强调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当电压、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流的强弱,再得出结论。

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特别是展示台的利用。教师必须花几分钟的时间,指出学生导学案的习题对错,也可以叫全班同学一块儿纠错,教师只需要做好组织和引导即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

总之,课堂总是一门留有遗憾的艺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关于贺小霞的课堂教学评价

胡小虎(九年级思品): 1、历史五四运动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尽量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可以采用一些PPT),尽量理解当时事件的起因,以及当时国人的情怀。(即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是打败仗,打败仗,现在一战好不容易打了个胜仗,算是出了个头,可是分享胜利果实时,又十二分憋屈地被人无视了。)由此而带来的悲愤情怀,是国人天法理解也不可接受的。所以,巴黎和谈的失败是五四运动暴发的直接导火索,也压倒了广大人民对北洋政府信心尚存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历史教学与爱国教育结合起来,让历史知识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相契合。

(九年级思品):1、本节课没有课堂总结。2、第一部分的导学案逐个对答案有点浪费时间,这些都是简单的东西。3、思路清晰,有知识的扩充(五四运动的内涵)。

王雨涵( 七年级教师 ):贺小霞老师的课逻辑清晰、有条理。不足的是没有深入剖析五四运动的产生原因,和学生互动也较少。

(八年级生物):今天上课的两位老师的共性问题是:缺少纠错环节,没有找出学生问题所在。应充分利用展示台来给学生纠错。

( 七年级思品 ):有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思考学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设计还可以多一点。

林莉莉(七年级地理):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能用到五四运动的相关视频就好了,《建国伟业》、《觉醒年代》这些影视作品中都有这样的片段,通过视频渲染气氛,再引出中国作为战胜国却要被其他国家瓜分支配自己的领土,究因溯源,问学生自身是什么感受,感同身受之下再引出五四运动的爆发,学生也许能更印象深刻。自学环节适当的使用展示台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毛燕婷(九年级历史):贺老师课程逻辑清晰而有条理,声音洪亮,姿态大方,课件精美,课堂氛围好,学生积极性较高。不足点是关于五四运动的根本性原因没把握好,缺乏该知识点的讲解,对于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不太够,时间上没把握好!

贺青青(综合组教研组长兼指导老师):贺小霞老师课堂上比较自信,语言精练,备课充分,流程合理,基本符合高效课堂模式。不足点:1、没有"课堂小结"环节,未能与学习目标相呼应;2、没有使用展示台,不能分享学习成果;3、“世代相传五四精神”环节,应让学生直抒胸臆,去表决心,然后老师再跟当前疫情中的抗疫精神(也含爱国精神)联系起来,体现“世代相传”的主题。

冉:历史课是一门不大好教的学科,最忌讳的是将一系列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知识点简简单单罗列出来,而不去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像今天这节课就缺少了对“五四”运动产生原因的剖析,同时也没有给“五四”运动的过程提供更多的详细资料,总有一种只见骨架,不见血肉的感觉。原本这个课题是关乎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前夜,当年的青年人是如何的爱国,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去爱国呢?贺老师没有在此多花点时间发挥一下,导致课堂缺少了厚重感。

李校长:缺乏历史课教学中重大历史事件横向、纵向联系与比较,使课堂显得肤浅而没有厚度,顶多也就只是对课本知识过滤了一遍,于历史学科的开卷考试所起的作用肯定有限。且整堂课的处理上也存在思路上的再完善,比如看视频填表格可放在先学部分,让学生通过自学看书再填表先对整个“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依据《自学指导》逐节检测,利用展台进行纠错,最后进行探究与小结,课堂就比较完善了。



贺小霞的教学反思

刚刚走向教师岗位,教学经验很欠缺,对于学校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阳光高效课堂,理解不是很透彻,所以一堂课下来,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是我根据老师们的建议所作出的反思。

一、对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原因的分析应该讲得更加的深入一点,应该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中入手。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以中国失败告终,并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条约。好不容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一个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本以为总能得到一些好处实现自己的要求的,但在和会上几乎处于一个战败国的地位,更是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了历来被中国人看作附庸国的日本,正所谓一滴水丢进了一锅热油里。这消息传回来国内,引起一些爱国人士心中积压已久的不满,从而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如果从这里开始的话可能更加的生动,更加的能够引起学生对“五四”运动这个课题的兴趣。下次应该好好的改进一下。

二、学习目标应该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浏览一下。只有带着学习的目标去阅读课本,学生才知道什么是要重点学习的内容。贺老师说课堂上要探讨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应该符合班级学情,不能太难。

三、需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设备。在学生自学指导完成之后,以及当堂训练后,挑出几份写的好和写的稍微差一点的进行展示和纠错。还有对于五四运动的爆发、经过、结果、意义用一个总的表格来展示一下,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些。

总之,我将会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上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相信路会越走越宽的。



供稿:课改办公室    图片:综合教研组   编辑:张艺佳    审核:王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