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简报》2021年秋 第十八期 | 语文组
本周一,语文组王秋风老师在六(6)班的晒课课题是《16、夏天里的成长》,周坤珊老师的课题是《诫子书》。第四节课张智良组长组织全组教师一起对这两堂课进行了集体评课。
关于王秋风老师《夏天里的成长》的课堂评价:
刘珍(同组教师):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条理清晰,课堂氛围很好,评价方式能多样化。建议谚语“处暑不出头,割谷为老头”应作适当解释再引出课文主旨。
朱晓莉(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王秋凤老师的课整体不错。存在的不足:老师讲得多了一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针对第2自然段设置的表格,没有起到效果,没有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环节;粉笔字不错,但只板书了标题;当堂检测只有一道题,过于单一,还可以把文本后面的题目拿出来检测;重点段落可以让学生仔细品读,领悟文中是如何描写万物生长的,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整堂课气氛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导入的生字词花的时间较多,可以改为全班同学齐读;在学生默读时背景音乐可适量的减轻音量或干脆取消;在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当中应让学生把这两段先读一读,再来回答问题,这样效果不会显得太枯燥;缺乏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提出的昨天 今天 明天事物变化是什么手法,这样抛出的问题让很多学生都反应不过来,应当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事物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是对比的手法。
王冉:六年级作为小学的毕业年级,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多下点功夫。王秋风老师今天的课基本上还是游离在文本阅读之外。首先,视频的播放和背景音乐都是阅读的干扰因素,应该删除。其次,找中心句固然是一个教学任务,但不能还没有整体阅读文段就单独把中心句拿出来讲。另外,关于“谚语”应作适当解释并举出一些例子。
李校长:整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还需进一步理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过渡。在课文理解上还应通过引导学生在突破中心词语的基础上把握整段甚至全文的理解。
王秋风的教学反思:
通过《夏天里的成长》这堂课,让我有了以下感想:
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你眼里的夏天为导入,展开了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听,读以及点评,用了不同的激励语。课堂有气氛和秩序,学生表现灵活。
通过大家的点评提醒,这节课我将作如此调整:
关于周坤珊老师《诫子书》的课堂评价:
贺佳琦(八年级语文):周坤珊老师,声音好听,气场沉稳,因大课间延时,出现课堂时间被挤占的情况下依然能调整好状态,值得学习。
刘燕(九年级备课组长)作为文言文第一个课时,文言文字词讲解没有标注重难字词,没有利用PPT出示翻译,似乎也应提醒学生适当做做笔记。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周老师思维敏捷,肯钻研教材,课本上用黑红两种圆珠笔写得满满当当,具备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成长空间大;课堂还缺少点激情,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沈新明(七年级备课组长):文章的导入可以再精彩一些,由此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文存在差异,学生难免会觉得陌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也可以在文章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章有关的小故事;在授课之前多多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做课前预习笔记的习惯,这样对提升课堂效果有一定的帮助。周老师善于反思和总结,作为一名新教师,这是很难得的。
不足:不能试图在一堂课上教会学生所有的东西,尤其是要对初中阶段语文的三种文体的编排要有了解,即初一主要是记叙文,初二加了说明文,初三加了议论文,不要过早的把初二和初三讲的知识过多的讲给学生,尤其是要他们在一堂课上掌握更加不可能做到;课堂有序是优点,但是课堂太规矩了就会显得没有活力,语文课堂太安静不太好,要适当的让学生畅所欲言,尤其是要注意听课的对象是所有学生,不能把课堂变成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其他学生似乎与此无关;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清楚自己准备是用几个课时来讲解,然后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重点任务完成了,这堂课基本上就成功了。
王冉: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个文学大家。《诫子书》是他作为家长身份写给年幼儿子的家书,千百年来均被视为家风教育和文学鉴赏的经典,所以应挑选真挚恳切、深情而低沉的男中音音频来范读才更为合适。另外,诸葛亮在文中用词一定也是极有考究的,如“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等,在文中三次用到同一个“静”字,意涵定有不同,我认为应分别从“静心”、“静神”、“静思”的角度去探讨,借此将文意疏通。周老师如能在这两点上有所突破的话,整节课就异乎寻常了。
李校长:从整堂课来看,基本属于传统课型教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周老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理解。其次,文言文教学既有法又无定法,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还是应该要理解到位并把握住。
周坤珊的教学反思:
由于种种原因,这节课总体水平和效果低下,我总结了以下问题:
这堂课的问题还有很多,谢谢各位老师、师傅和领导们的悉心指导,我会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正,逐渐提升自己。

关于王秋风老师《夏天里的成长》的课堂评价:
刘珍(同组教师):王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条理清晰,课堂氛围很好,评价方式能多样化。建议谚语“处暑不出头,割谷为老头”应作适当解释再引出课文主旨。
朱晓莉(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王秋凤老师的课整体不错。存在的不足:老师讲得多了一些,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针对第2自然段设置的表格,没有起到效果,没有充分利用小组讨论环节;粉笔字不错,但只板书了标题;当堂检测只有一道题,过于单一,还可以把文本后面的题目拿出来检测;重点段落可以让学生仔细品读,领悟文中是如何描写万物生长的,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段文婧(课改积极分子):整堂课气氛很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导入的生字词花的时间较多,可以改为全班同学齐读;在学生默读时背景音乐可适量的减轻音量或干脆取消;在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当中应让学生把这两段先读一读,再来回答问题,这样效果不会显得太枯燥;缺乏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提出的昨天 今天 明天事物变化是什么手法,这样抛出的问题让很多学生都反应不过来,应当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事物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这是对比的手法。
王冉:六年级作为小学的毕业年级,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应该多下点功夫。王秋风老师今天的课基本上还是游离在文本阅读之外。首先,视频的播放和背景音乐都是阅读的干扰因素,应该删除。其次,找中心句固然是一个教学任务,但不能还没有整体阅读文段就单独把中心句拿出来讲。另外,关于“谚语”应作适当解释并举出一些例子。
李校长:整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还需进一步理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过渡。在课文理解上还应通过引导学生在突破中心词语的基础上把握整段甚至全文的理解。

王秋风的教学反思:
通过《夏天里的成长》这堂课,让我有了以下感想:
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你眼里的夏天为导入,展开了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听,读以及点评,用了不同的激励语。课堂有气氛和秩序,学生表现灵活。
通过大家的点评提醒,这节课我将作如此调整:
-
-
- 第二段讲解时,要充分结合表格来分析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说出对比手法时要注意语言上的引导和启发。课文第四段的讲解也可以同样设置一个表格,学生通过详细阅读课文完成表格,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文章开头找中心句,应该放到品读课文以后。只有对课文有整体认识,中心句才会被理解。另外,第三段写到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的生长,应将其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农作物和人的关系,这为理解后文的关键句有帮助。
- 问题设置要注意有目的性、有代表性、有深度。不单一或过于简单。
- 小组讨论要多花一些时间,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
- 当学生回答问题思维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引导和帮助。
-
关于周坤珊老师《诫子书》的课堂评价:
贺佳琦(八年级语文):周坤珊老师,声音好听,气场沉稳,因大课间延时,出现课堂时间被挤占的情况下依然能调整好状态,值得学习。
刘燕(九年级备课组长)作为文言文第一个课时,文言文字词讲解没有标注重难字词,没有利用PPT出示翻译,似乎也应提醒学生适当做做笔记。
贺青青(九年级语文)周老师思维敏捷,肯钻研教材,课本上用黑红两种圆珠笔写得满满当当,具备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成长空间大;课堂还缺少点激情,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沈新明(七年级备课组长):文章的导入可以再精彩一些,由此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文存在差异,学生难免会觉得陌生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所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很重要,也可以在文章讲述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和文章有关的小故事;在授课之前多多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做课前预习笔记的习惯,这样对提升课堂效果有一定的帮助。周老师善于反思和总结,作为一名新教师,这是很难得的。
肖超臣(课改名师兼指导教师):作为一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的第一次公开课,大体上都是不成熟的,但是基本上也能反映出这位老师基本功,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是伴随着痛苦,甚至是失败为代价的。周老师的这堂课真实纯朴,不做作,假以时日,周老师一定会成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
优点:教师声音动听,表情丰富,有亲和力,具有成为一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的天赋;有先学后教思想雏形,并分了学习小组,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回答问题,保证课堂有序;注重句子翻译及词类活用的讲解,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不足:不能试图在一堂课上教会学生所有的东西,尤其是要对初中阶段语文的三种文体的编排要有了解,即初一主要是记叙文,初二加了说明文,初三加了议论文,不要过早的把初二和初三讲的知识过多的讲给学生,尤其是要他们在一堂课上掌握更加不可能做到;课堂有序是优点,但是课堂太规矩了就会显得没有活力,语文课堂太安静不太好,要适当的让学生畅所欲言,尤其是要注意听课的对象是所有学生,不能把课堂变成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其他学生似乎与此无关;拿到一篇课文,首先要清楚自己准备是用几个课时来讲解,然后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重点任务完成了,这堂课基本上就成功了。
王冉: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个文学大家。《诫子书》是他作为家长身份写给年幼儿子的家书,千百年来均被视为家风教育和文学鉴赏的经典,所以应挑选真挚恳切、深情而低沉的男中音音频来范读才更为合适。另外,诸葛亮在文中用词一定也是极有考究的,如“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等,在文中三次用到同一个“静”字,意涵定有不同,我认为应分别从“静心”、“静神”、“静思”的角度去探讨,借此将文意疏通。周老师如能在这两点上有所突破的话,整节课就异乎寻常了。
李校长:从整堂课来看,基本属于传统课型教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周老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理解。其次,文言文教学既有法又无定法,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还是应该要理解到位并把握住。

周坤珊的教学反思:
由于种种原因,这节课总体水平和效果低下,我总结了以下问题:
-
-
- 缺乏冷静和锻炼,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保持冷静的思绪进行课堂教学是基本功,但是我容易紧张,导致课堂出现写错字、教学思路不清晰等种种问题;
- 对于课堂气氛的调动缺乏重视,忽视了调整自己和学生的心态,导致课堂气氛低沉冷清,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 课程准备不充分,在课堂教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且合适解决。
- 教学重心不明确,重难点没有突出,对于重点知识没有进行板书,口头讲解对于知识的强调作用不大。
- 对于小组回答问题,顺序过于刻板;
- 片面地认为个别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就是做到学生先学后教,忽视了学生的整体性。
-
这堂课的问题还有很多,谢谢各位老师、师傅和领导们的悉心指导,我会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改正,逐渐提升自己。
供稿:课改办公室 图片:语文教研组 编辑:张艺佳 审核: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