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 不让“差生”更差
在实施新课改,推行“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模式中,老师们面对的一个最大担忧来自:让学生自学,老师点拨,对于那些优生来说没问题,可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老师讲的都听不懂,如何让他们自学呢?这种举措对这些学生而言,是不是意味着彻底放弃?
其实,从这种担忧本身,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思维上的漏洞:既然老师讲的要么听不懂,要么不愿听,那么老师讲和不讲结果不是一样的吗?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局面,日后的问题却会越来越严重。
为了进一步回答这个疑问,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到课堂上,看一看这些学生的表现:老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坐在教室边缘位置的学生,有的发呆,有的做小动作,有的在课本上画小鸟,有的写纸条跟前后桌互传。面对这样的情景,很多老师一开始呵斥,罚站,没有效果之后,慢慢地对他们视而不见,将注意力放在前排的少数优生上。慢慢地,成绩差的学生更差,等到读到小学六年级或初中,父母发现不对劲了,想法设法给孩子换老师,换学校,期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能从班级倒数一跃到名列前茅。试问,这样的奇迹有可能发生吗?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循循渐进,消化吸收。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过去积累了太多的“欠账”,不可能通过任何速成的办法来“还账”。如果这个学生没有解决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的问题,任何的补救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
那么问题又来了,难道通过“先学后教”就能一下子解决这些老大难的问题吗?
首先,并没有任何人承诺过通过一次的“先学后教”就会解决这些问题,就能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课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改是一个文化现象,只有慢慢地进行,才能结出真实的果实。不要因为看不到速成的效果而失去信心。
面对这些学生,我们首先要在观念上更新:他们之所以基础差,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并不是他们有先天的缺陷,而是过往失败的学习经验导致的结果。这种失败的经验无一不是学生自己放弃了学习的主动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阻断这个恶性循环,让这些学生重获新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不知道从何下手。不做,虽然可以找到千万条理由,却没有一条可以说服我们的良知。孔夫子的雕像就伫立在校门口,“有教无类”的伟大呼声日日回响在校园。正在无数教师对此头痛不已,内心充满挣扎的时候,蔡林森所创建的“杨思模式”、“永威模式”如同一阵沁人心脾的春风,给苏中地区、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基础教育界带来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奇迹:凭借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生源,三流的师资,可以创造第一流的教学业绩。
对于蔡校长来说,他面对的学生基础也是薄弱,但他采取的“先学后教”模式不但没有让学生落到差生更差的恶性循环中,反而让这些学生获得了新生,不但学习动力有了,而且学得轻松,学得有效。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首先来源于一个朴素而伟大的思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其次,来源于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让学生先学,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至于让学生从哪里开始学,则是每个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去把握的。
“洋思模式”、“永威模式”的成功至少应该在观念上扫除我们的一切障碍。让学生自学不仅仅是教学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他们才是自己学业的主宰者。他们学业成绩的表现,不在乎老师教得好坏,而在乎他们自己的态度和选择。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倒逼学生尽早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采取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依旧靠老师大包大揽。同时也倒逼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更精准的备课,有更有效的讲授。这个过程,是学生、老师、学校、社会的多赢,我们没有理由驻足不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具体应该怎么做?而这个答案需要在每一天的实践中去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