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堂】孩子出现了暴力行为该怎么办
[video width="640" height="360" mp4="http://www.swgjschool.com/wp-content/uploads/2021/10/孩子出现了暴力行为该怎么办.mp4"][/video]
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喜欢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和其他小伙伴一言不合就开始动手、玩玩具的时候喜欢拿着玩具去丢别人。就算是家长责骂、惩罚,孩子下次依然还是要跟人动手。
家长一直想着该怎么去教育阻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但在思考教育方法之前,有很重要的一点,家长们需要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暴力行为?或者说他们的暴力行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孩子分成两组,然后分别和成人待在一个放有玩具娃娃的房间里。第一组的成人会不断地敲打娃娃,让孩子在旁边看着;第二组就正常平和地待着,没有暴力行为。等成人离开后孩子会单独在房间里20分钟。最后发现,第一组孩子的暴力行为要远远多于第二组。
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很显然地看出来,第一组的孩子之所以第二组的孩子来得更暴力是因为模仿。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本来是一张白纸,有人在这张白纸上画天使,他们就是天使;有人画魔鬼,他们就是魔鬼。所以,如果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身边的成年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时,那么孩子也会通过观察,模仿这种暴力行为,从而变成一个喜欢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的人。
除了模仿,还有孩子经常接触的媒体设备。他玩的游戏是不是暴力游戏?家长给孩子看的电视剧里面大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其中有些极端的做法更是会让孩子认为有时暴力能解决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说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暴力侵犯性。
还有一种可能是来自家人的给予和强化。老师咨询过很多缺少父母关注青少年,由于长期缺少关心关爱,每次他使用暴力手段时,父母的责备和批评让他认为他所做的这些事很刺激、很好玩。有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的不足,反而以暴制暴,希望能强行改变孩子的内心想法。但这样很明显不会有效果,孩子的心理想法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我们在明白了孩子暴力行为的这三大来源之后,接下来老师就来分享一下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
首先,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比如说,当你的孩子欺负了其他小朋友,你可以反问他:如果你是那个被欺负的小孩,你身上被打的地方疼吗?你心里会难过吗?用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告诉孩子。当然,你也需要反问这个被欺负的小朋友,为什么他会打你?你挨打之后应该做什么?这不仅会让你的孩子充分认识到错误,更可能会帮助一个常年被欺负的小孩摆脱恐惧。
其次,教会孩子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有的孩子会通过暴力心理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在家里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的空间,可以是铺上几块蓝色的泡沫地板,再放几个绒毛玩具和软靠垫,告诉他:“如果你很生气,又不愿意告诉别人,你可以在这里脱下鞋子跑、跳、喊、叫,也可以安静地坐一坐、躺一躺、想一想。在这里发完脾气后你可以回到房间,也可以选择向爸妈倾诉”。让孩子可以发泄情感。
最后,就是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动手。 在家庭出现矛盾时,尽量温和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暴力。当他犯错误时,不要立刻否定,而是好好与他交流、讲道理。“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让他意识到这些问题远比打骂更有效。
总而言之,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都是需要家长去关注到的、不要忽略了孩子的行为、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疏离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老师发现,有的孩子喜欢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和其他小伙伴一言不合就开始动手、玩玩具的时候喜欢拿着玩具去丢别人。就算是家长责骂、惩罚,孩子下次依然还是要跟人动手。
家长一直想着该怎么去教育阻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但在思考教育方法之前,有很重要的一点,家长们需要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暴力行为?或者说他们的暴力行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心理学家班杜拉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孩子分成两组,然后分别和成人待在一个放有玩具娃娃的房间里。第一组的成人会不断地敲打娃娃,让孩子在旁边看着;第二组就正常平和地待着,没有暴力行为。等成人离开后孩子会单独在房间里20分钟。最后发现,第一组孩子的暴力行为要远远多于第二组。
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很显然地看出来,第一组的孩子之所以第二组的孩子来得更暴力是因为模仿。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本来是一张白纸,有人在这张白纸上画天使,他们就是天使;有人画魔鬼,他们就是魔鬼。所以,如果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身边的成年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暴力行为时,那么孩子也会通过观察,模仿这种暴力行为,从而变成一个喜欢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的人。
除了模仿,还有孩子经常接触的媒体设备。他玩的游戏是不是暴力游戏?家长给孩子看的电视剧里面大都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其中有些极端的做法更是会让孩子认为有时暴力能解决问题,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说的:“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暴力侵犯性。
还有一种可能是来自家人的给予和强化。老师咨询过很多缺少父母关注青少年,由于长期缺少关心关爱,每次他使用暴力手段时,父母的责备和批评让他认为他所做的这些事很刺激、很好玩。有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的不足,反而以暴制暴,希望能强行改变孩子的内心想法。但这样很明显不会有效果,孩子的心理想法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
我们在明白了孩子暴力行为的这三大来源之后,接下来老师就来分享一下家长应该如何正确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
首先,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比如说,当你的孩子欺负了其他小朋友,你可以反问他:如果你是那个被欺负的小孩,你身上被打的地方疼吗?你心里会难过吗?用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告诉孩子。当然,你也需要反问这个被欺负的小朋友,为什么他会打你?你挨打之后应该做什么?这不仅会让你的孩子充分认识到错误,更可能会帮助一个常年被欺负的小孩摆脱恐惧。
其次,教会孩子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有的孩子会通过暴力心理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家长可以在家里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的空间,可以是铺上几块蓝色的泡沫地板,再放几个绒毛玩具和软靠垫,告诉他:“如果你很生气,又不愿意告诉别人,你可以在这里脱下鞋子跑、跳、喊、叫,也可以安静地坐一坐、躺一躺、想一想。在这里发完脾气后你可以回到房间,也可以选择向爸妈倾诉”。让孩子可以发泄情感。
最后,就是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动手。 在家庭出现矛盾时,尽量温和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暴力。当他犯错误时,不要立刻否定,而是好好与他交流、讲道理。“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让他意识到这些问题远比打骂更有效。
总而言之,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都是需要家长去关注到的、不要忽略了孩子的行为、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不要疏离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供稿:家长学校项目组 视频:家长学校项目组 编辑:王翔、赵鑫 审核:郭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