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致远学校

家校共育 / 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经典书籍共读《打击孩子的话,拯救孩子的话》第二章:“快点做” 会破坏孩子的预测能力

书评重塑:第二章“快点做” 会破坏孩子的预测能力——别让催促,变成孩子思维的枷锁

书中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

女孩尤佳从小在父亲的鲜鱼店帮忙,父亲常以急躁的口吻催促:“快点做”“接下来做这个”,却从不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尤佳逐渐形成了只顾眼前、不顾后果的思维模式。

🎓 高中毕业后,她远离家庭就读大学,却始终缺乏目标感。但在男友欠债的压力下,她因缺乏判断和预见,竟直接挪用公司公款,手法拙劣,最终锒铛入狱。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尤佳习惯于临时应付,面对选择只能本能反应。这类行为的核心原因在于:缺乏“事前预测能力”——他们知道行为是错误的,但无力推演行为之后的连锁后果。

PART 01我们是否也在对孩子说:“快点收拾!快点写作业!”?‍

很多家长的催促,初衷是爱与责任,但却可能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思考“为什么”与“然后呢”的机会。

孩子不是不愿意做,而是没学会思考:“现在做这件事,会带来什么后果?”“不做会发生什么?”“我要如何安排时间更合理?”

🔍 事前预测能力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训练的。

孩子在被不断催促中,只学会了“服从命令”,没有机会建立“现在→未来”的逻辑链条。
03.jpg
04.jpg

PART 02培养“事前预测力”让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节奏

书中强调,预测能力并非天生,而是父母一点一滴耐心引导的结果。书中提供了一些简单却有效的方法:用“为什么”代替“快点做!”

例如:当孩子拖延作业、作业需要1小时,如果现在不做,就要熬夜,第二天上课会很累。我们不妨换个说法:“你觉得现在该做什么?”“你觉得如果现在不开始写作业,接下来会怎么样?”‍

再例如,孩子磨蹭出门,书中建议我们换一种方式:“从家走到学校要15分钟,如果8点不出门就赶不上早会了。你觉得该几点开始准备?”

这种方式,比一句“快点出门”更能让孩子自主建立时间观念与行动逻辑。

引导他们倒推任务时间表,让孩子从“结果”倒推“当下的行动”,而不是被动响应指令。

通过“逆向思考”建立计划感

举例:假设8月31日前要完成暑假作业,引导孩子思考:哪些任务最麻烦?是否需要分阶段准备?有没有出游计划会打乱进度?‍⏳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逐渐形成“目标 → 分解 → 执行”的思维路径。

用“角色扮演”预演未来难题

书中引用了少年院社交训练(SST)方法,模拟复杂场景中的应对策略。当孩子可能面临诱惑或冲突场景(如朋友邀请逃课、消费),不妨与他们演练拒绝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尝试:“如果有同学邀请你逃课,你会怎么回应?”“如果考试考砸了,你会怎么跟老师说?”‍

这种情境预演,让孩子在平稳状态下建立应变模板,而不是等事情发生再慌乱应对。透过这样的“预设情境+反复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在现实中更从容地做出正确选择。

用“读书与体验”拓宽思维边界

作者特别强调:许多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并非不聪明,而是经历与案例储备过少,面对问题时无从预测未来。阅读、讨论、实践,可以让孩子看到不同人生路径的可能性,让孩子在脑海中预演“如果是我会怎么做”的能力。

书中提到一位主持人,正是通过大量阅读小说和新闻,练就了超强的预测能力——从一句话就能推演出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
01.png

PART 03我们的话语可能塑造孩子的整个思维模式

“快点做”,有时只是我们急躁情绪的出口,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可能成为压抑思考的开关

自律从预测未来开始。

当一个孩子能够把“现在的选择”与“未来的后果”连接起来时,他们便迈出了自律的第一步,才能掌握了人生的节奏与主动权。

少一些催促,多一些解释
亲爱的家长们,从今天起,不妨尝试放慢语速、解释原因。

用“你觉得接下来会怎样?”代替“快点做!”。让孩子不只是被推着走,而是学会看清前方的路。未来从来不是靠“催”出来的,而是靠看懂、想清、自己迈出去的。
02.png

敬请期待下一期 | 第三章:“加油”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听得越多,可能越挫败?我们将揭开“万能鼓励语”的隐藏副作用。

敬请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