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作家】逐梦星辰,心怀明月
在致远学校的校园里,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还有无数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心灵。在这里,文字不仅是表达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们用来描绘生活、抒发情感、记录成长的笔触。
【校园小作家】栏目为学生们提供展示写作才华的平台,每期精选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大家一同欣赏他们笔下的青春故事与人生思考。
本期主题
月球之近,月亮之远?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从未停止。从最初的“阿波罗计划”到如今的“嫦娥工程”,人类的足迹不断向外延伸。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某种意义上与“月亮”渐行渐远?
本期校园小作家征文邀请高三学生围绕“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这一话题展开思考。以下是三篇优秀作文,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思考与想象,感受新时代青年的深邃思辨与澎湃热情。
高三(11)班 左学鹏
秉情知理,情理同辉
辅导教师:刘万艳
随着航天科技逐渐发展,科技之光照亮月球背影,揭开月球神秘面纱,给人类带来惊喜,为科研创造价值。福音背面,隐忧也在潜滋暗长:对“月球”的深入了解是否会引起“月亮”形象的轰然倒塌?当月表的坑洼不平被告知于世,月宫玉蟾的美名被科技打破,理性与情感是否会成为天平的两端,理性的繁荣昭示着情感的倾颓,在无法避免的情理交错之间,应当做何选择?
诚然,月球真容的日渐清晰可能会颠覆我们对它的传统印象,昔日的“白玉盘”原来遍布陨石坑,但这些它为地球遮风挡雨的碰撞痕迹却也激荡了崭新的情感波澜,使我们对它更添敬意。或许,情与理并非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是构成对事物完整认识的两个方面。秉持理性,方能探索世界;怀揣情感,方能感知浪漫。故曰:秉情知理,情理同辉。
以理识月,昭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理性认识与尊重,推动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理性之力,无处不在:从个人日常、社会秩序到国家运行、世界运转,皆离不开理性的调控。情感价值多元复杂,而客观事理却单一简练。社会运行需要秩序,也需要规则限定,但正因情感的多元与难以统一,便只能以理性客观的明文规定维持世界秩序与安定。除此之外,理性造福物质生活,从以固定规律运行的科技机械到匠人救命的用药指南,都是以毫厘不爽的理性运行,而使人类生活得到便利,生命得到保障。
以情识月,寄托人类对美好的情感憧憬与希冀,使客观世界笼上浪漫色彩。
穆罕默德有言:“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要用一块去换水仙花。”物质不可或缺,审美滋养心灵。理性天平之上,有情感的七弦泠泠;功利麦穗尽头,仍会有诗和远方的召唤。虽然月球上空无一人,人们举头望月时,仍不会忘记神话中那个广寒宫中的嫦娥与那位伐桂的吴刚。审美情感作为人类天性的一部分,是它激起人们对月亮的好奇而开启月球征程,而月球上的理性认识只是使人们增加对月球的另一种理解方式,却无法磨灭人们对月亮的深情。冯骥才《夕阳透入书房》中曾言,阿房宫与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名句与老庄格言却仍铭刻于华人之心。或许留存更久的不是月球这一客观物象,而是跨越千年款款走来的月球形象。
情理双生,归于一物。情理两面构成对物象的完整认识,情性激发探索理性的欲望与动机,理性的结尾促进崭新情感的产生,月球与月亮,同生共存;理性与情性,同源共美。
秉情知理,情理同辉。愿你我厚植理性,探索月球奥秘;深蕴情性,不忘月亮浪漫。于双生情理性之间,欣赏更完美的圆月。
高三(2)班 胡海宁
探索无涯,月亮永在
辅导教师:刘万艳
从“天圆地方”到“地圆说”,从登上太空到探密月背,从着陆火星到目及宇宙星辰......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走向宇宙。但这一切,也许都源于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它激起了人们探索的欲望,可我们不会因为走近月球而远离月亮,因为探索无涯,月亮永在,它始终照耀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月亮是我们探索未知的起源与初心。
无论是嫦娥奔月的神话,还是“明月几时有?”的天问,月亮自古以来都承载着人类的遐想,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怀着对明月的向往,于是人类不断叩问苍穹。有屈原在夜空下连连感叹,作出《天问》;有向往天空的科学家发明飞机,人类向天更进一步。直至今日,我们已经能登上月球,“嫦娥探月”、“玉兔六号” 向月背进发......人类与月球的距离步步缩小,我们离月球越来越近。这背后,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勇气,而月亮正是好奇心的来源,对月亮的向往是我们探索的初心,月亮皎洁高挂,在月光的照耀下人类的脚步迈出了地球,迈向宇宙。
无止境的探索推动人类认知的飞跃,我们对月亮,亦是对真理的认识更加清晰。
亚历山大说:“山不到我这里来,我就到它那里去。”不惧天地辽远,人类凭借科技的力量窥视寰宇,认识宇亩。望远镜把闪烁渺小的星星变为清晰可见的眼庞大星体;月球探测器让我们看到皎洁月光背后的月球表面崎岖不平,毫无生机;航天器把人类送向太空,把声音传向银河系。科技的发展如人类的“火眼金睛”和“顺风耳”,更是“扶摇之风”助我们直上九万里。在科技的推动下,我们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人类的思想从现象,感性深入规律,理性。正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变,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都附加了更新、更强的科技力量。在科技的力量下,我们获得理性认识,发现规律,探求真理。我们的脚步迈得更远,视野更加开阔明朗。
月光的照耀与科技的助力在青年的成长中缺一不可。有人可能会说,随着科技发展,我们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在我看来,未必如此。乘科技之风,我们探索的道路延伸至宇宙深处,这是技术的进步,认知的升华。但月亮不仅仅是夜空中悬挂的明月,更是人类的好奇心与初心,它永远存在,照亮着我们探索的道路,不会因为人类的前进便被遗忘身后。而我们青年亦是如此。“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天地广阔,未知无限,只有乘着科技之风,心怀明月之光,将技术与好奇心镕铸一体,我们才能探索人生的未知,走得更远。
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人生苦短,我们只有借科技之力,心怀月光之明,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未知,叩问未知,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高三(11)班 刘迪娜
凭素材之力,助写作之思
辅导教师:刘万艳
随科学进步,人类逐渐拨开宇宙神秘面纱,探寻其规律与本质,当各国探测月球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时,当宇航员踏上银白色月壤时,当未知一步步变为确切的“眼见为实”时,我们似乎可以毫不留恋地将嫦域、玉兔抛弃,而反视月为一个平平无奇的天体,不再赋予其天真的深意。
倘若如此,就像有人所说,“我们将离月球越来越近,但可能会离月亮越来越远。”
月球与月亮当然都是指夜空悬挂的那轮皎洁,却因一字之差,而有不同的意义。月球,是祛魅后的产物,是真实、客观而有些冷漠的一个名词,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亮,则承载着千百年来人类的遐想与情感,是历史与文化的记忆。马克思韦伯说:“人类是活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月亮被人类赋予意义,月球,却是人类爬下意义之网后看到的现实。
科学的进步,正源于智者对前人编织意义的不满与质疑,也携带更多人跳出无知与盲从的圈套,更理性地面对大千世界,认识真实世界的旅途,踏上过无数哲人的脚步。是墨子描述物理规律,是伽利略在铁塔上抛下两个铁球,是达尔文不屈于教会的拥堵也要出版《物种起源》,让人类的来源由上帝之手变为森林古猿,先人的上下求索让我们从懂事起就更客观地看待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让我们看见月光也知道是反射自太阳......世界变得可解释,甚至可控了,我们不再用“天谴”解释灾难,不再供奉神明似乎也可行了,神话传说里的神仙人魔不过是荒诞的幻想,于是我们走进月球的科学的世界,但这是否意味着月亮的世界不再被人们需要,可以弃如敝履了?
答案是否定的。君可见,纵知月球真实的贫瘠与荒芜,还有文人在歌颂月亮,还有游子在望月思乡;纵知事靠人为,人们还是习惯于祈祷,还是有人爬上高山,虔诚地点燃一炷清香;纵知神魔无存,神话题材的作品依旧被创造,今年春节多少人挤进电影院去看哪吒的传奇......人活在现实中,心灵依旧需要幻想的滋养,月球与月亮是人生命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白日的清醒与客观,直面真实,探案本质,一面是夜晚的自由与天真,迎接幻想,保持天真。宫崎骏说:“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纵处冷漠的现实,残酷的真相中,人依旧可以保有内心的天真。拥有做梦的能力,亦给人寻梦的勇气。
为了在追寻月球的同时不忘记月亮的意义,中国以“天宫”“嫦娥”“玉免”“祝融”等古代神话命名探索宇宙的工程,载遥远祖先的想象奔赴真实。这正是月亮与月球最和谐的互动。
承认客观,也不忘主观。于真实与理想平衡而行,是人走在世界上最恰当的模样。不因科学而冷漠拒绝生命幻想的乐趣,也不因幻想而躺避真实世界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才能将“人”的两笔画得标准和充盈。
活在意义之网上,是我们心灵的需要,探头追寻真实,是人类进步的需求,我们一步步走向月球,也可以携带着心上的月亮。正是持心灵之天真,更好地探寻世界之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