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作家】以素材之力,开写作之花
在致远学校的校园里,除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还有无数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心灵。在这里,文字不仅是表达知识的工具,更是学生们用来描绘生活、抒发情感、记录成长的笔触。
【校园小作家】栏目为学生们提供展示写作才华的平台,每期精选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大家一同欣赏他们笔下的青春故事与人生思考。
本期主题
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的同学会用不少时间积累“写作素材”,包括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热点新闻等。这样是否有助于写作呢?
本期“校园小作家”围绕这一话题,精选了高三年级三位同学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看到了对素材积累的深刻思考与巧妙运用,也感受到了写作过程中积累与表达相结合的无限可能。
高三(2)班 胡佳欣
点滴积累中,功到自然成
辅导教师:刘万艳
古人云:“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又云:“圣贤之学”非造次之学,须在积累”。
积累素材,有助于我们搭起写作之高楼。酒越陈越香,写作亦是如此,干枯的树枝,需要春雨的浇灌,一篇好的文章也需素材的点缀,这样便能做到实华相宜。“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好的文章需要我们长期的素材积累。纵古观今,文坛之知名学士,哪一个不是依其积累,再酝酿成良文,而靠其闻名于世的。
古人的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古今的亦是如此,这难道不能说明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吗?书法史上的二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凭着精湛书法艺术,颇负盛名。他们的成果难道不是一点点的积累与磨练而成的吗?王献之书法练的烦了,请求父亲讲一道练字秘诀。王羲之指着七口大水缸言:“水尽功自成”,献之用完水,方知积累乃成功之道。
当代青年,也应多积累素材,为其写作注入灵魂。贾兰坡说:“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积累素材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内涵。在积累许多名言名句时,我能学到许多古人的美好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是因为他们良好的品德与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我们,才让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意识到了学习的意义。读毛泽东的“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我意识到了青年的责任担当。每当我翻开素材之书,我的灵魂便会与之契合,我的思想便会与之共鸣。“素材建起写作之高楼,蒲松龄一盛举:摆下茶摊,行人若能提供与鬼魂故事有关的内容,就可在他的茶摊旁休息并免费喝茶休息。这一盛举助其收集了大量有关鬼神之说的素材,可为是花尽心血,才有了《聊斋志异》。也使他本人闻名于世,其作品对揭示当时的社会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冻三尺非一日寒”,学习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一次长途的跋涉,求知需靠素材的积累,铸就一篇好的文章,需积累与写作相宜。愿与同学们共勉。
高三(6)班 林喜
主次分明究深度,辅以素材饰内容
辅导教师:彭希
航天技术须适应的外壳材料方可于太空中显现;而好的文章的内在深度也须优美素材加以辅饰。写作水平表现其思维深度,优美素材体现语言应用水平,两者须相辅方可相成。故曰:思维逻辑与写作素材须合理分配时间,在深究思维深度中不失素材的优美方可创作出好文章。
若将思维深度喻为体肤则素材运用则是其衣服,只注重素材运用没有完好的思维则衣服便没有办法被体肤支撑;可只注重思维无素材辅饰则体肤粗鲁,文章干燥无味。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方可成功。
注重思维深度后再加以素材辅饰。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文不深而思文之远?“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文章的深度决定着文章是否可以“源远流长”。君可见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对于秋的感悟不止步于悲戚,而是秋的美;君可见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曾相识”,即使是陌生人但心意相通何须相识呢?君再见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其在朝朝暮暮”,对爱情的理解深度超乎常人。其思维深度何其重要,须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手法修饰使得《秋问》、《琵琶行》、《鹊桥仙》等佳作流传至今,所以青年欲提写作之能,必先深思维之根,再开素材之花。
明确时间分配注重均衡发展。
担子的东西若只放于一头便会失去平衡跌倒,同样,文章不应将大量时间放于素材积累。文章过于华丽而内容空洞,似地基不稳的大厦,一吹就倒;若无素材修饰则又干燥无味,如同嚼蜡。所以青年若想提高水平须平衡发展,不要只为华丽而失去了对思维的深究。而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作者的所感所想表示于众,素材运用起装饰补充作用,主次分明。但内容的升华也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文章也需要素材的辅饰升华。
在分明主次后,适时分配时间,再将思维和素材想结合,让思维之花开于素材深处,方可助于写作。思维与素材缺一不可,只有合理发展,方可使文章深而不失华。
主次分明究深度,辅以素材饰内容。思维深度和素材运用分别体现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语言运用,好的文章须好作者,好作者须抓文章深度和素材辅饰,方可让文章之花在历史长河中摇曳芬芳。
高三(2)班 蔡晓杉
凭素材之力,助写作之思
辅导教师:刘万艳
成长的湖面上波涛汹涌,未来的天空波澜壮阔。写作这艘在航行时必会有重重迷雾,何方有出路?选择素材,助力写作,方能把握写作航向。选择素材,重在积累。天下之势皆积于本,天下之妙皆累于初。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诚哉斯言,素材之事,重于积累。君不见,演说家丘吉尔,少年口吃,为了练习好口才,他对着镜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练习,从词到句,从磕巴到流畅,从苍白到充满魅力。都归功于他的积累,他才能演绎出精彩绝伦的讲义。君不见,工厂车间内数万次近乎完美的焊接操作,让胡双钱从学徒一步步成为助力航空事业的大国工匠,如果没有日积月累地打磨,他如何能创作岀无数精美的作品?
《诗经》有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成于日复一日的学问切磋,成就源于精益求精的钻研打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如若没有夜以继日的坚持积累,何谈成功?写作亦是如此,写作重在沉淀,需要积累,积累素材之事一旦失去,写作即寿终正寝。 积累之事即已成,写作则承其而就。
选择写作素材,为作文锦上添花。运用写作素材,好似“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此言得之,君且看,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非曹孟德之诗乎?”君且看,曹操于《短歌行》感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此二者皆化素材于写作,使其作品更丰富。君再看,网络传统文化达人李子柒,九月等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下流行的短视频融合,进行创作之再创作,获得了观众如潮般的好评。其成功的背后无一不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这一素材的积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看的更远。正因为这样,她们才吸引来更多的观众,对传统文化之素材运用,加上她们美丽的外表,侃侃而谈的能力,成为她们的账号运营成功的加分项。此三者之成功,皆是以素材为基。由此观之“写作素材”之重要性。没有“写作素材”的作文,就如同没有地图的旅行者,永远无法远航。
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一根弹簧,投入多少力量,就能得到多少回报。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不积累,写作之事,功败垂成。唯有借“写作素材”之力,方可助力写作,青年方能砥砺前行。在写作的道路上,得高分高评价岂不唾手可得?故得:凭素材之力,助写作之思!蔡晓杉作。